此诗前半首写花影,突出水中的花影之美胜于花的自身;后半首由水中花影,联想及南朝陈后主及贵妃张丽华国破人亡的境遇。此诗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不直接描摹杏花本身的娇美艳丽,而全用比喻手法烘托,展现她在水中娇娆的倒影。
首联石桥跨过了空旷的水面,茅屋正在清澈闪亮的溪水畔。这里用了两个形容词:“空旷”“清炯”,都借指水面,是用了修辞中所谓借代的方法,以形象具体的特征代替抽象的概念,遂令诗意丰满,形象鲜明,如直说石梁渡河,茅屋临水,则兴味索然了。
颔联说俯看娇美艳丽的杏花,似乎并未觉得它本身比水中倒影更美,王安石很懂得水中之影的妙处。寻绎其原委,水中之影自有一种清莹而缥缈的美感,严羽《沧浪诗话》状诗之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就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安石爱看水中之影,正是深知个中三味,意在追求一种空灵玄妙的韵味。
颈联以张、孔作比,说杏花在水中的倒影如含笑凝睇的美女,楚楚动人。以花比美人是诗家常语,这里以美人喻花则觉新警。
尾联承上而来,也还是将人拟花,然而写微波荡漾,花影缭乱的景象,便令此二句翻出新义。诗说水面的涟漪,将水中这位绝代佳人的容颜妆饰弄得残破难整,令人惆怅不已。因为上文已将杏花比作景阳妃,所以这里的“残妆”也显喻杏花,只是前用明喻而此用暗喻。“残妆坏难整”一句写花影凌乱,形象生动而富有动态的美,情韵绝胜。
此诗虽咏临水之杏花,然全诗不着一花字、水字,诗人像是有意避开坐实的刻镂描摹,而杏花的风姿神韵全以空灵比况之笔出之,给人一种含蓄深邃的美感。其实,写杏花临水及其水中倒影这一景象,在唐人的诗中也早已有过,如吴融的《杏花》诗“独照影时临水畔”,然而王安石之诗所以能超越前人,就在于他表现这种景象所用的手法巧妙新颖,造成了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无限美妙的联想。
绿心变却初时白,紫色由来昨夜朱。学得文官何足道,但堪花径骇僮奴。
射阳湖上烟树多,浊水奔流江作波。邗沟西北入淮去,一夜秋风渡漕河。
竹西歌吹何年路,广陵回首瓜洲渡。胥泾不见浣沙人,参军只有芜城赋。
真州昔与谭生游,门下每称刘子脩。曾揖长桑传肘后,还能满壁画沧洲。
前年击筑过燕市,昭王台边遇刘子。挥毫命酒见平生,荐引无人解知己。
丹青传色出董源,晚于山水师荆关。犹恨壮观未极意,跨蹇从我游西山。
风吹柳花满京阪,忽忆射陂春已晚。公卿投辖不可留,买舟直向湖南返。
到家稚子候门庭,湖上芦黄枫树青。行持西掖裁书笔,归注东皋让酒经。
我畏东华软红热,木门琅仓不堪谒。长吟左氏招隐诗,寻尔持竿钓湖雪。
细叶新攒,繁花初放,看碧成朱。蒂凝蜜蜡,皱瓣蹙珊瑚。
照眼疑然野火,明霞灿、晓旭晴初。池塘外,胭脂点染,妒煞芙蕖。
西极降丹珠。风露夜、阿谁缀遍瑛琚。美人对立,艳绝想裙裾。
省识黄昏月下,芳心郁、料也难舒。凝思处、临风舞态,慵倩人护。
闭春楼、小灯红吐,春烟楼外无数。相思一夜情多少,应似鬓丝千缕。
张节度。祇剩下、鸾箫蛟瑟无人觑。凄凉旧谱。任砖绣呀青,土花笑绿,白日响蛇鼠。
玄禽至,也解雕梁怨语。朱门空锁高树。自埋剑履歌尘散,销歇十年眉妩。
张节度。又几遍、白杨风扫坟头路。残红似雨。拚一缕柔魂,冥冥雨里,化作纸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