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

先秦·佚名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入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骗了骑劫,打败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燕王后悔了,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将军为燕攻破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动。寡人怎敢一刻忘记将军的功勋啊!不幸先王抛弃群臣而去,寡人刚刚继位,左右蒙骗了寡人。不过,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只是因为将军长久在野外作战,所以调将军回国,休养休养,共商国是。将军却误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阂,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为将军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望诸君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惠王说:

  “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亏于君臣之义,只得投奔赵国,承担了不贤的罪名,也不愿表白。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说臣的罪过,恐怕大王左右不能体会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写信答复大王。

  “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臣以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处理国事,高于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节,得以到燕国亲身考察。先王对臣过看重,从宾客中选拔出来,安置在群臣之上,不与王室的长辈商量,便任命臣为亚卿。臣自以为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也就毫不辞让,接受了任命。

  先王命令臣,说:‘我跟齐国积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臣回答说:‘齐国本来有霸主的传统,打过多次胜仗,熟悉军事,长于攻战。大王如果要伐齐,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赵国结盟。还有淮北,本是宋国的土地,被齐国独吞了,楚魏两国都想得一份。赵如果赞同,约同楚魏尽力帮助,以四国的力量进攻,就可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很快回国复命,发兵攻齐。顺应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进兵济上而为燕国所有了,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胜利。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占齐都。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归燕国所有。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上,燕国的宝鼎又运回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都摆设在燕国的宁台。原来树立在蓟丘的燕国旗帜,插到齐国汶水两岸的竹田。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先王很惬意,认为臣没有贻误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国诸侯。臣不才,自信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因此毫不推辞而接受了封爵。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名之后决不让它败坏,所以为后世称赞。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征服了万辆兵车的强国,没收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叮嘱嗣君的遗训,使执政任事的官员能遵循法令,安抚亲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隶,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臣虽然不才,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因此冒昧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

注释

五国之兵:赵、楚、韩、燕、魏五国联军。

三城:指齐国的聊城、莒、即墨三城,都在今山东省。

用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

骑劫:燕国将领。

望诸君:赵国给乐毅的封号。

田单:战国时齐国大将,屡立战功,封安平君,被齐襄王任为国相。诈骑劫: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骑劫被蒙蔽;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扎苇草灌油,夜间点燃牛尾,猛冲燕军营帐,并以数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让:责备。

先王:燕惠王之父燕昭王。

左右误寡人:指燕惠王左右亲近的人造谣。

过听:误信流言。隙:隔阂。捐:抛弃。

不佞:没有才智。谦词。

奉承:秉承,领受。左右: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抵:遭受。斧质:刀斧与砧板,杀人的刑具。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古时用于尊者,后代只用于同辈。

不肖:不贤。自谦之词。为辞说:用言词辩解。

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畜幸:畜养宠信。

假节:凭借符节。节,外交使臣所持之凭证。

擢:提拔。之:我。乎:同“于”,从。

亚卿:官名,地位仅次于上卿。

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余教:留下的功绩。骤胜:多次战胜。遗事:往事。

闲:同“娴”,娴熟,熟练。甲兵:铠甲兵器,借指军事。

径:直接。

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是齐国属地。宋地: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山东曲阜之间的地区,为齐所吞并。

河北:黄河以北。济上:济水旁边。

莒:今山东莒县。

大吕: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

故鼎:指齐国掠夺的燕鼎,复归燕国。历室:燕国宫殿名。

宁台:燕国宫殿名。

蓟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汶篁:齐国汶水边的竹田。

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春秋:指一般史书。古代编年史都叫春秋。

蚤:通“早”。

八百岁:从姜太公建国到这次战争约八百年。

庶孽:妾生的儿子。

施:延续普及。萌隶:指百姓

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善成:善于守业。

乎:同“于”,被。

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鸱夷:皮革制的口袋。

先论:预见。

量:气量。

离:通“罹”,遭受。

堕:败坏。

创作背景

  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齐人大破燕军。燕惠王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这封信来回答。

  乐毅针对燕惠王来信中说的“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从两方面予以回答:第一,写他为了报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详尽规划,再率军队彻底报了积怨。第二,考虑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以“负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免得“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从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这第二点,正是回答惠王责备他的“弃燕归赵”。最后再说明“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他在回答第二点时只用典而不点破,正是“不出恶声”;他不避“遁逃奔赵”,正是“不洁其名”。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愿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猜你喜欢
旧愁聊自息,新恨便相催。
欲寄丝千织,无由只雁来。

人间建业江山地,天上星郎水石居。拟作扣门看竹客,可能容我小踟蹰。

叛将窥华日,英臣死节年。城当劲兵处,人甚缀旒然。

直木摧贪隧,长堤制盗泉。羯尘虽覆马,不污沛南天。

平泉竹石堕荒芜,金谷池台莽废墟。
今古茫茫竟谁屋,乾坤呐呐有吾庐。
溪山围座醉留客,灯火隔林闻读书。
此乐输君先一著,故园吾已赋归与。

志士不忘弃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伏鸡搏狸狗袭虎,感激只在精神存。

汉朝陵替外戚盛,五岳振荡三辰昏。臣强主弱上不悟,庭中唯唯谁能言。

朱生节义迈金石,面劾不避师傅尊。愿求上方斩马剑,诛一厉百清其源。

天威震怒不我受,利刃接颈雷霆奔。当前折槛色不变,命在顷刻谁扳援。

昔时仲尼鲁司寇,七日行戮端乾坤。嗟我此生心不就,冥冥后土埋其冤。

汉家社稷变王氏,张禹虚蒙师保恩。卓然先见在物表,佞臣败国谁复论。

我愿乘云款天阍,巫阳掌梦招其魂。立朝蹇蹇辨邪正,无复奸谀开倖门。

南浦风微,画桡已到深深处。藕花遮不住。不许穿花去。

隔藕丛丛,似有人言语。难寻溯。乱红无主。一望斜阳暮。

合彩丝、对缠玉腕。
繁暑不可度,病余少见招。
投邻借轩卧,信手得书饶。
寿我药双笈,惊人诗一瓢。
醒心凭雪鹭,只恐日薰销。

闻君暂与故交违,去逐西风落叶飞。看剑未成今夕会,拿舟定复几时归。

云开帝子黄陵庙,月过将军赤壁矶。事业还须各努力,收名即用绣为衣。

冻萼凝芳思,空山见美人。冰姿含翠靥,玉齿粲朱唇。

结蒂栖香雪,缀枝迎早春。醉看开也未,微笑问花神。

河曲风无定,船扉掩复开。
岸花冲絮落,沙燕掠波回。
诗思逢春乱,乡心苦病催。
分流从此去,欲渡且徘徊。

清绝诗兼画,萧然梧石间。性迂遭白眼,骨傲对青山。

独醒难趋世,焚香好闭关。曾瞻遗影在,水竹写悠闲。

昼长帘幕低垂,时时风度杨花过。梁间燕子,芹随香觜,频沾泥污。苦被流莺,蹴翻花影,一阑红露。看残梅飞尽,枝头微认,青青子、些儿大。
谁道洞门无锁。翠苔藓、何曾踏破。好天良夜,清风明月,正须著我。闲展蛮笺,寄情词调,唱成谁和。问晓山亭下,山茶经雨,早来开么。

万里江河隔,伤心九日来。蓬惊秋日后,菊换故园开。

楚欲图周鼎,汤犹击夏台。东篱那一醉,尘爵耻虚罍。

孝娥千里远寻亲。生死几艰辛。玉碑已现闺英傍,彊归来、伴结佳人。

赋茗久钦黑齿,颂椒同步青云。

蜃楼海市幻中因。意蕊艳翻新。胸中块垒消全尽,羡蛾眉、有志俱伸。

千古兰闺吐气,一枝筠管神通。

知己从何觅,风尘有此人。鸡谈超世俗,鹤骨见精神。

人笑痴如梦,吾知屈必伸。君应追李白,我自愧汪伦。

相见休嫌晚,论交恰喜新。深情原合辙,妙契果同尘。

正忆家乡远,聊凭笑语亲。沧桑小惊变,烽火苦吟身。

世乱难为别,途穷易率真。风云终际会,天地必回春。

莫叹才难遇,相期德有邻。养和须养气,忧道不忧贫。

未免奉迎拙,何妨落拓频。鹭鸥皆伴侣,虮虱亦王臣。

赋命无金马,前身或石麟。箫同吹伍相,裘已敝苏秦。

遇合联胶漆,追陪其夕辰。两心怀管鲍,一意慕雷陈。

客路催风笛,离筵怅水滨。还来应就菊,杯酒话津津。

秋江烟景晚苍苍,江上离人促去航。千里一官嗟独往,
十年双鬓付三霜。云迷楼曲亲庭远,梦绕通山客路长。
不必临风悲冷落,古来白首尚为郎。

每爱西园好,清樽到竹亭。石潭流霁月,崖木杂秋星。

兄弟同晨夕,乾坤任醉醒。寥寥无识者,空著《太玄经》。

为避尘埃到海滨,海中依旧有黄尘。风波满眼才登岸,又被惊沙乱打人。

草草陵阳春夏过,班鱼同沼燕同窝。青云楼上凭高赋,白雨声中倚醉歌。

壮不如人今我老,请从此别柰君何。重逢但愿前期在,惜抱斋头会合多。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