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逐层描写国破之哀,是动乱时代的实录。全诗以低沉呜咽的语调倾诉其不幸又无奈的心境,充满悲愤与哀痛之情。
首句哀民生凋敝,宫室遭难,满目烟尘。
第二句哀盛世之不再,天子蒙难,百官流离,仓皇失主,诗人忘不了那刚刚逝去的“盛唐气象”,那安宁富足的开元盛世。但盛世不会再来了,诗人对崇高美的景仰中混和着感伤。这不仅是对一个李姓王朝的眷念,也是对历史上曾有过的高度文明的留恋,是对一个文化断层的悲悼。
第三句哀宫室之荒芜:唐代宫中多植槐树,如今,人去楼空,玉阶蒙尘,秋风瑟瑟,百树凋零,一派冷冷清清的凄凉景象。前三句写不幸,第四句则笔触一转,写乱贼之“庆幸”,他们狂妄自得,宴饮庆祝,在人民的泪光和诅咒中寻欢作乐,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哀痛。
这首诗是动乱时代的实录,苦难心灵的低吟。诗人天性软弱且又陷身贼中,因此诗作没有采取激烈的语词来大胆指斥叛贼,而是以低沉的语调倾诉了一种哀其不幸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辣味不足,温婉有余。
此诗充溢着亡国的悲痛和思念朝廷之情。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唐军收复两京,肃宗自凤翔还长安,凡作过伪官的,都以六等定罪,而王维则因为这首“凝碧池”诗得到过肃宗的嘉许;又加上弟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官为兄赎罪,得到特别宽恕。由此可见此诗在当时影响之大。
早岁联名向千佛,如今接武事承华。何时误入长春苑,尽看先生解语花。
利人斯制器,而用以杀人。此非人性恶,得果由种因。
苟能正其本,万类自相亲。必无强凌弱,何取力假仁。
设险以守国,旧策难重陈。空中常来往,四海为比邻。
智者既创物,始知天牖民。王道信荡荡,请观行同伦。
我才疏以拙,应答多后时。长怀陇头吟,负公十景诗。
公今卧泉壤,陇树生新枝。何意述德篇,翻为断肠词。
谢公屐齿款双扉,点笔翻书对夕晖。径仄秋花迎客座,夜深凉月恋人衣。
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晓柝更催归棹发,望中帆影思依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