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哀辞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注释

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

人亡:指苏轼亡故。

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

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中山酒:中山所产的酒。中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

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赏析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从人石俱贬写到石存人亡,一开头就具有强烈的感伤色彩。诗人从“石”入手,自然浑成。石存人亡的衬托,突现了苏轼的不幸。当年,苏轼被贬南方,这块心爱的玩石,随其同往,可谓同病相怜;而如今人去石存,大有人不如石之慨。而赞美“石”质的“坚”与“重”,则暗含诗人对苏轼为人立世之本的钦佩。苏轼一生,在政治上从不因一己之利而朝三暮四,始终坚持独立的品行。石随人贬,一个“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伤感的是,苏轼所欣赏的雪浪石虽“不闻”而“尚存”,雪浪斋还可重新“葺治”,而石和斋的主人苏轼却再也见不到了,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中间两联承“石尚存”生发。“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苏轼一生爱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节概”,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坚重质”,而苏轼一生在险恶的政治风浪中正具有这种坚重不迁的高贵品质。颈联隐括苏轼《雪浪石》诗和《雪浪斋铭》入诗,写珍惜和复原友人遗物。“满酌中山酒”,是说诗人也要像当年苏轼那样“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重添丈八盆”,是说要重做“玉井芙蓉丈八盆”以盛装雪浪石。珍重友人遗物正表现了思念友人的深厚之情。

  尾联承“人亡”。“不归北”,语意双关,既指苏轼卒于常州,又指苏轼鉴于政治原因,决意“不归北”。苏轼本来“已决计从弟之言,同居颍昌”,但行至真州,“颇闻北方事,有决不可往颍昌近地居者,今已决计居常州。”所谓“北方事”是指宋徽宗上台仅一年多,就由调停新旧两党转为再次打击元祐党人。苏轼为“省力避害”,决意留在离京城较远的南方。不料突然卒于常州,失去了同弟弟和老友重见的机会,诗人也只能在遥远的定州为友人招魂而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开生面,它睹石思旧,借物写人,以“贬”字领起全篇,以“亡”字,贯穿始终,层层递进,环环入扣,诗中无一“哀”字,而哀情则从隙缝中透露出来。

创作背景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自儋州(今海南儋县)贬所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诗人九月得知苏轼病逝的噩耗,于是写下了这首睹物思人的哀辞。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猜你喜欢
大君忘自我,应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人。
轩宫帝图盛,皇极礼容申。南面朝万国,东堂会百神。
云陛旂常满,天庭玉帛陈。钟石和睿思,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娱乐,王业本艰辛。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
卑宫昭夏德,尊老睦尧亲。微臣敢拜手,歌舞颂维新。
宫女怜芳树,裁花竞早荣。寒依刀尺尽,春向绮罗生。
弱蒂盘丝发,香蕤结素成。纤枝幸不弃,长就玉阶倾。
即祚讴歌后,钦柴礼数新。
盛容超旷代,乐贡尽殊邻。
宿戒临行殿,宵兴绝众臣。
立须空便泬,步进却柔姻。
外物虽多品,天心在一纯。
高灵终享德,群望亦依仁。
暗蔼如无间,迟延若可亲。
欲知精意答,预睹太和臻。
积噎没遥甸,浮阳上绮闉。
矞云生斐亹,爱景驻逡巡。
厚庆归清庙,余釐及兆人。
还宫动前跸,喜气入韶钧。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

渚鸿不侣鹜,联翩入紫云。有时下同宿,终然不离群。

磊落千金马,贡作万乘车。双双然飞龙,齐秣亦齐驱。

驰翔有美世共珍,列之天闲织其文,以章有德劝百臣。

苍鹰虽鸷豺狼猛,安得称重于其伦。阊门今古道繁华,歌钟日夕沸如麻。

东邻宴公子,西舍酣倡娃。谁人堂上题乐孺,中有二士为奚家。

先人应能积为善,天锡一双白璧皆无瑕。伯兮友仲兮悌棠华,韡韡风光媚。

架有互服衣,榻有共覆被。入室谐兰香,出门偕远志。

仗剑作长游,千里万里亦同次。番禺城下我逢之,三人相携共一醉。

醉中尚能为尔歌,歌此敬多感亦多。吴中土风清且嘉,今如君者有几何。

君家伯祖我祖高,弟子文名风节犹嵯峨。乃知仁人有后世济美,看尔富寿方来百福如山河。

涧底春冰偶不融,风前凝作水晶宫。
古人心事如此鉴,今代眼明似有公。
落月还应心太白,秋江只合瞰涪翁。
送君去貌骊塘影,影见疏梅飐晚风。

家居潇洒似江村,花草侵阶水映门。元亮结庐山挂眼,孔融好客酒盈尊。

肯教轩冕移心志,未厌林泉入梦魂。我亦平生倦游客,一廛无处问东屯。

翻到沧溟石也枯,年年枥马对辕驹。安知物外归真乐,不笑人间作计愚。

化鹤尚迟物载后,骖鸾还共一天无。钟情怎及忘情好,空逐青蝇吊海隅。

囤上风云绕夜郎,异时龙凤此荒唐。王师八道从天下,镇服千年扫地亡。

蒙业若教思粲价,世州何遽后岑黄。匆匆立马空留望,断涧荒厓尽夕阳。

最怜佳丽地,萧散惬幽情。
不著《潜夫论》,无求处士名。
莺啼催小饮,鹤步伴闲行。
欲结村中社,题诗报友生。¤
醉西湖寿酒,歌旧曲,已三年。喜万里湖山,归来相见,淮海楼边。春风绣衣无恙,唤竹西歌吹共留连。世事浮云千变,灵台孤月长圆。一官聊办买书钱。行橐故萧然。有梦里青山,词中白云,徽外鸣弦。悠悠紫台归路,乐因循、诗酒堕凡缘。借问蓬莱官府,何如平地神仙。

涉江望行旅,金钲间彩斿。水际含天色,虹光入浪浮。

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丛林多故社,单戍有危楼。

叠鼓随朱鹭,长箫应紫骝。莲舟夹羽氅,画舸覆缇油。

榜歌殊未息,于此泛安流。

蝌斗秦皆废,灵光鲁独存。豆笾漂海国,丹雘暗淮村。

苔藓花侵础,蒲芦叶拥门。青春深雾潦,白日老乾坤。

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郊麟初隐遁,野兕遂崩奔。

先辈俱冥漠,诸生罢讲论。断编尘树冷,遗像网虫昏。

尽变衣冠俗,终归礼义源。江南游学士,瞻拜敢忘言。

弭节驰旸谷,照槛出扶桑。园葵亦何幸,倾叶奉离光。

我是康庐旧冷官,梦魂今尚忆云端。
山将草色到天碧,泉带松声出谷寒。
仙观几年留鹤隐,古潭有日起龙蟠。
中君肯着诗料理,乞我蛮笺半幅看。

南楚苍凉地,羁怀锁不开。众山津市尽,一水澧州来。

道远思公子,时平失伯才。《离骚》千古意,唐景有余哀。

山下出寒泉,千载神所秘。故老空传名,四面但芜秽。

观音欻见梦,咄嗟辨亭砌。道人顷杖锡,示现祖师意。

汲引贯四时,香美可一切。遂令云水僧,悉饮解脱味。

病夫方中来,酌彼荡尘滓。属诗长松根,北风助奇思。

几回飞锡入红尘,一任随缘自在身。琢句不妨明日用,援琴谁与听阳春。

扬眉瞬目如相委,捧腹狂歌即是真。汤饼藜羹奉朝夕,自怜担板小乘人。

掩耳不及忽雷奔,天低尺五雨倾盆。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

一曲清商,人别后、故园几度。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

三径西风秋共老,满庭疏雨春都过。

看苍苔、白石易黄昏,愁无数。

峄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误。

叹舞鸾鸣凤,归来迟暮。

冷淡还如西草,凄迷番作江东树。

且留他、素管候冰丝,重相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