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注释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列子·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刘柴桑:据《莲社高贤传》,真名为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楚元王刘交之后。初任某官府参军,太元中期至隆安初年历任荆州宜昌县令、江州柴桑县令。入宋后隐居不仕,人又称之刘遗民。元康《肇论疏》说“自谓是国家遗弃之民,故改名遗民”。与陶渊明、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著有《玄谱》一卷,《刘程之集》五卷。因为刘曾作柴桑县令,故诗人称其为刘柴桑。
“山泽”句:意思是,我辞官隐居乡村,很久以来,就被刘遗民邀请到庐山去,和他一起在那高山上隐居。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招:呼唤;邀请。
胡:何,为什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乃:竟,竟然。踌(chóu)躇(chú):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只,仅仅。《孟子·梁惠王上》:“不可,直不百步耳。”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东汉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陶渊明《祭程氏妹文》:“兄弟索居,乖隔楚越。”
辰:时光,日子。良辰:美好的时光。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奇:珍奇,稀奇。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挈(qiè):提起。挈杖:持杖,拄杖。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涂:同“途”,道路。
茨(cí):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茅茨:茅屋。《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
新畴(chóu):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畴,耕治之田也。象耕屈之形。”畲(yú):第三年治理新垦的田地。《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苗(zī),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尔雅·释天》:“东风谓之榖风。”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薄:迫近,接近。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
醪(láo):浊酒。饥劬(qú):饥渴劳苦。劬:劳累。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男:喻醇酒。
栖(qī)栖:忙碌不安貌。《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朱熹集传》注“栖栖,犹皇皇不安之貌。”东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而乃自西徂东,席不暇温,欲慕孔墨栖栖之事。”
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疏远,不亲近。《韩非子·五蠹(d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
称(chèn):符合,相当。《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奚:何,疑问词。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百年外:指死后。
翳(yì):隐藏,藏匿。《韩非子·内储说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如:好像,如同。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陶渊明回答刘柴桑邀请他隐居庐山的事。刘柴桑与陶渊明往来关系甚密,陶集中有唱和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二首。逯钦立注《陶渊明集》将这首《和刘柴桑》诗系于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陶渊明四十五岁。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相春堂上闻莺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满堂宾客,紫泥丹诏,衮衮烟霄路。
君王天纵资仁武。要尺棰、平骄虏。思得英雄亲驾驭。将军行矣,九重虚宁,谈笑清寰宇。

玉帛新祠太一神,庙堂生育转洪钧。侍臣俱从甘泉驾,万世何人继后尘。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
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胜游都道西湖好,清溪别饶幽致。路曲如环,舟轻似弃,十里芦花无际。

波光净洗。衬环翠枫丹,自然明媚。渺渺伊人,溯洄宛在水中沚。

名流一觞一咏,碧纱笼好句,游迹曾寄。学士词章,佛龛灯火,都付颓垣荆祀。

我来暮矣。趁酒熟莼香,一舟孤系。冷月黄昏,荡吟情欲起。

千里还经赤地连,老农作苦也堪怜。
来牟不复歌丰岁,荞麦犹能救歉年。
山色浅深秋泼黛,田毛上下晓披绵。
天公莫遣霜如雪,赤子嗷嗷要解悬。

去后重来访碧山,当时曾此狎云鬟。伤心流水依然绿,要见桃花如此难。

兴废数之常,智愚性相反。乃萃一人身,古今觏亦罕。

其始虽足快,其终弥觉惨。要为物欲昏,岂云识虑短。

我爱萧雍州,英年筹略展。三十冠诸侯,一朝梁台建。

潞州别驾豪,雷目箭横撚。净扫宫壶秽,告成岱宗检。

享祚逾四纪,职贡逮荒远。范徐与姚宋,化钧美互斡。

虽复溺释乘,亦颇称慈俭。开元继贞观,如乐谐箫管。

胡为踬末路,迷途入坎窞。遂令地轴翻,苍生但余喘。

朱、李特鄙夫,惟知工媚谄。宠任既有加,更复恣忌褊。

谁召逆景来,竟纵禄儿返。白马鞚何骄,金鸡帐犹暖。

化龙首未成,上天足笑蹇。终当就屠灭,痛已彻幽显。

金瓯误撞触,霓裳妙婉转。蒲香幻影销,淋铃泪痕泫。

呵呵殒台城,郎当疲剑栈。食子无下意,书次罪其缓。

鹦鹉问上皇,凄凉空满眼。得失皆自我,此语宁无歉。

回首跃龙池,风流徒怀缅。女宠及王夫,相倚如毂绾。

兵役事戎狄,阴类每相感。一之或有蔽,沓来斯不免。

弗戢终见焚,自垢安可浣。浮山众百万,尽付鲸波卷。

哀哉南诏师,遗骼谁与掩。二君颇相似,佚事悲青简。

更念苻秦氏,取败由自满。欲恃鞭断流,将谓山压卵。

鱼羊忽食人,风鹤犹破胆。一溃心争离,重振力告殚。

黩武戒良深,噬脐悔已晚。

麦斜何崭崭,兹游惬心魂。石洞入窈窕,不说桃花源。

白云走平地,崇冈亦崩奔。松篁翳重阴,境幽判寒暄。

天关手可摩,始觉所历尊。赤城去不远,玉禾行当蕃。

相期马子微,于此采灵根。

潇洒丰姿冰雪如,甘泉閒止有斋居。囊中秘诀神人授,墓上雄文太史书。

曳杖军门曾献策,归耕田里欲县车。双钩晋帖皆希世,洗玉池空月影虚。

仙岩瞰海涵真迹,古来却有人能识。舟行往来渺茫间,帆影分明印岩石。

潮生恶浪翻鱼龙,潮平千里如鉴空。夜深明月浸波底,隐映真如罨画中。

万马渡辽河,三军夜枕戈。城亡诸将在,律丧两师和。

伏阙书何用,忧时泪苦多。节旄真脱尽,归雁望云罗。

黄牛来势泻巴川,叠日孤舟逐峡前。雷电夜惊猿落树,
波涛愁恐客离船。盘涡逆入嵌空地,断壁高分缭绕天。
多少人经过此去,一生魂梦怕潺湲。
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九龙山下一书生,未敢逢人说姓名。俯仰但求无愧怍,是非何必太分明。

远游台岛思亲在,教授英文志速成。知否少年多不娶,贯将长揖傲公卿。

山人寄语三公子,便买归舟莫更留。南国可知归似锦,高堂无奈雪盈头。

黄金满载皆由命,白手还家岂足羞。兄弟师生分非浅,诗成四韵泪双流。

去岁南昌晚棹游,今年佳节又循州。天涯知己杯中物,眼底灯花梦里愁。

两部更传蓬艇鼓,一轮月近酒家楼。悤悤底事成漂泊,羡尔忘机水上鸥。

弹丸黑子地,远树尽含烟。寂寂莺无语,疏疏屋几椽。

雪飞二月后,风急五更前。莫说沙中若,□沙胜种田。

曲径缘溪曲,平沙似掌平。波心双鹜没,雨外一峰晴。

官冷闲游数,时和夏气清。桥东村北路,留待月中行。

秀才任天下,仁者体万物。物逸而我劳,分内不遑惜。

昔日侍讲筵,天子重经术。今日守封疆,帝心特简出。

江南风甚嚣,江南民甚绌。维风道先倡,爱民蠹先黜。

吾性秉真刚,无欲谁能屈,但得百姓欢,安问权要怫。

余也愧衰残,十弊口难述。临歧赠一言,怀抱慎忧郁。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