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表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骢马何处来,翩翩下霜台,七闽大道无尘埃。袖中明月连城价,腹里琅玕柱石材。
闽山青峨峨,闽水净如练,露冕巡行历州县。手持白简绣作衣,胆落金吾铁为面。
佐理由来有政声,纲纪百粤共澄清。清如金茎云间之露白,澄似冰壶秋夜之月明。
山亦收其雾,川亦敛其滓,泰阶荧荧悬六星。秋毫遥遥洞千里,列郡官曹亦如水。
忆昨霜威遍齐鲁,汶阳泰岳沾时雨。又持玉节按闽荒,乡心几度梦浔阳。
方今天子多殊渥,暂遣遐陬访民瘼。早晚功成列上台,令人更忆孙弘阁。
郎署联班仅一秋,旦同趍省莫同休。岂惟官事奔忙共,自觉吾侪气味投。
骢马只今登宪府,白鸥何日傍沧洲。别离不似今朝恶,南望令人生白头。
礼经闻往说,观宝著遐篇。岂如春路动,祈谷重民天。
苍龙引玉轪,交旗影曲旃。皮轩承早日,豹尾拂游烟。
地广重畦净,林芳翠幕悬。青坛出长畎,帷宫绕直阡。
秉耒光帝则,报献重皇虔。度谐金石奏,德厚歌颂诠。
三春润蓂荚,七月待鸣蝉。鳐鱼显嘉瑞,铜雀应丰年。
不劳郑国雨,无荣邺令田。是知躬稼美,兼闻富教宣。
篆结心头字。记当时、荼蘼香引,海棠红试。蛱蝶痴情蜂狂态,回首花天酒地。
肯忘却、旧游前事。金粉易销人易老,问年年、竟为谁憔悴。
背地里,偷弹泪。
春怀更胜于秋思。忍教伊、柔肠寸断,者番拚弃。夜雨声悲风声恶,凄绝芳心早醉。
叹离合、大都如是。留得情根经劫在,拾残红、枕着花儿睡。
续香梦,幻中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