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东皇太一》作为《九歌》的开首篇,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中不可能充当神的称谓;而“东皇”,由于先秦时代的东——春对应等关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称。在没有更确凿材料发现之前,“东皇太一”应是春神的说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这里的含义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与开端。
诗一开首,先交待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抚摸长剑上的玉珥,整饬好服饰,恭候春神降临。开头四句,简洁而又明了地写出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者们对春神的恭敬与虔诚。
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玉瑱,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开始进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诗的尾声,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时降临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动人的舞姿与外表,“芳菲菲兮满堂”——是春神带来的春的气息与氛围。欢迎祈盼的人们于是钟鼓齐奏、笙箫齐鸣,使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乐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态的直接描绘,也是祭祀的人们对春神降临所表露的欣喜心态。
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百年不争一筵短,心近何愁万山远。潮平帆挂人欲离,霜紧天高月将满。
昨筵饯我城南家,女墙三更多悽鸦。含啼试袖蝶粉湿,剪烛开门萝叶斜。
今夕高楼控溟渤,明峦如荷媚空阔。沙风笛底吹黄萚,云影樽前堕苍鹘。
羁身在客难自豪,慨叹当歌那能遏?欢歌已使心不留,还作愁歌暗挑拨。
诸君爱我如爱心,常恐过劳难自任。又恐一逸易驰逝,便欲置我腔中深。
百回顾惜到今夕,我负诸君顿言别。明知兰约春可期,已使桃根泪同咽。
泪亦不得止,歌亦未肯阑。北斗欲没霜柝残,樯乌哑哑催出关。
寸腑茫茫复何有,为君更尽一杯酒。劳君拔赠插鬟花,算折旗亭可怜柳。
结发为夫妇,所愿在偕老。谁知头白来,丧乱不相保。
我昔从一官,携汝登远道。芙蓉荡风波,宁有几时好。
犹记东门日,别归方草草。再拜前致辞,幽咽不能道。
手提小儿女,恸哭向秋昊。讵识是生离,积骨白浩浩。
汝归终可安,我去事转艰。家既异畴昔,去住亦俱难。
况乃毕婚嫁,百费萃兹年。内方抚群小,外复给上官。
日夜声嗷嗷,孰与分忧煎。夫妻不同苦,不如寡与鳏。
汝幸毋我尤,我行偶迍邅。人道无终乖,天运久亦还。
岂复长流荡,庶往共饥寒。
岦岌瞻黄城,沦漪爱滍水。黄城多山田,土膏一何美。
己无问津人,尚见耦耕子。滍水昔不流,昆阳丛战鬼。
青磷夜无光,太平今久矣。叶公玩龙台,何处存遗址。
空令茅店壁,侈传道元纸。王乔号仙令,朝天双凫驶。
亡何下玉棺,一卧不肯起。今古一丘貉,凭吊亦徒尔。
墟里人穰穰,道左冢累累。逐逐马輠尘,登顿我未已。
惟当读好诗,清风溅霜齿。
珍赐频颁出上方,欣逢重九有辉光。糕团白雪花为酿,酒浥金茎露作香。
每饭可能忘帝德,开尊并喜际萸觞。因思落帽缘何事,抖擞衣冠正席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