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
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古树”、“急泉”、“千峰”、“暗雨”、“小径”等意象,描写了卢岵山居的景色。近看古木参天,岩石嶙峋,急湍甚箭,白沙历历;远眺千峰林立,云暗雨密,小径蜿蜒,斜入云烟。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两联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鸟亦倦飞而知还,诗人却还未寻到卢岵的居处,颇有疲倦欲返的无奈、焦虑。这两联也不单单是暗示了诗人寻找的踪迹,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一种追求的境界。众山寻他千百度,苦苦求索而不得,焦虑万分,为的是反衬结尾蓦然回首,发现满眼都是明艳的荞麦花,表达了一种开悟的心理经验,这种精神历程有颇为广泛的意义。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如果从单纯的写景角度讲,诗人如果一味写幽静则意境容易晦暗、阴冷,所以,结句“满山荞麦花”,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了几分明媚。古人也惯用“以景结情”的方法来收尾,但此诗结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诗人为拜见处士而苦苦寻了一天,结果连处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按理说应当心情沮丧,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然而诗人却没有沮丧,心情反而若满山荞麦花似的一片明朗,象征悟到人生真谛后,心地明朗,若荞麦花一般生机勃勃。
这样的精神历程颇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九死不悔的苦苦寻找,诗人就不会有“满山荞麦花”的当下顿悟。诗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处士是同时完成的,在坚持要认识山居处士的迷失中,历经种种周折,承受种种磨练之后,豁然开悟,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升华。隐士就是隐士,恬然自安,访客难见也是正常。何况,人生也无所谓扫兴不扫兴,只要随遇而安,到处都有好景色,到处都有好心情。在寻找处士的过程中,诗人发现了内心,也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表现了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子山牢落去江南,赋主悲哀尚一堪。只恐秋天闻亦苦,并催红雨下霜岩。
适意能几何,日月不居,逝如江河。裴回路岐,自使蹉跎。
遥望旧乡,郁何嵯峨。心之烦忧,其端孔多。炯炯多所念,鼎鼎欲何为。
举世如驰,拙者守道,智者趋时。上观下获,以博铢锱。
岂不洵美,匪伊所思。秋风既寒,昔蹈东海,一何盘桓。
流水出门,白云在山。风尘挠予,去不遑安。夙夜在公,凋此华颜。
天道难知,人胡可谋。遗荣避世,师彼庄周。凿坏踰垣,亦复何求。
楚楚贵人,不知春秋。斗酒相呼,以游以遨。岂伊异人,夙昔同袍。
莫小泰山,莫大秋毫。直木先伐,薰香自烧。尔不自夷,岁月其慆。
葆真缮性,含光自韬。存神观化,睎彼松乔。
两仪正位,人伦肇甄。爰制夫妇,统业承先。虽曰异族,气犹自然。
生则同室,终契黄泉。
封生令达,卓为时彦。内协黄中,外兼三变。谁能作配,克应其选。
寔有华宗,挺生淑媛。
京野势殊,山川乖互。乃奉王命,载驰在路。公务既弘,私义获著。
因媒致币,遘止一暮。
率我初冠,眷彼弱笄。形由礼比,情以趣谐。忻愿难常,影迹易乖。
悠悠言迈,戚戚长怀。
时值险屯,横离尘网。伏锧就刑,身分土壤。千里虽遐,应如影响。
良嫔洞感,发于梦想。
仰惟亲命,俯寻嘉好。谁谓会浅,义深情到。毕志守穷,誓不二醮。
何以验之,殒身是效。
人之处世,孰不厚生。心存于义,所重则轻。结愤钟心,甘就幽冥。
永捐堂宇,长辞母兄。
茫茫中野,翳翳孤丘。葛蔂冥蒙,荆棘四周。理苟不昧,神必俱游。
异哉贞妇,旷世靡俦。
海宇清平在度中,眼光如月手如风。千秋感激能知我,一代功名已属公。
身系安危关气数,才兼将相必英雄。忆初羽扇麾军出,已觉休休量不同。
辜负春风暮复朝,主人有福未能消。弄香榭外溶溶月,枉费寻诗载酒瓢。
卜筑尘市外,风景最幽奇。有子閒偏乐,无官懒亦宜。
白云依渚静,红日上窗迟。试向林头望,山光总是诗。
寒不可襦饥不粟,多事雨珠更雨玉。天公欲救万户贫,遍地黄金散千斛。
去年亢旱田禾焦,阿香焚车炎帝酷。女娲鍊石漏暗补,元冥醉眠头紧缩。
倾盆势猛银竹下,土膏近喜春花熟。村南老翁拍手笑,转凶为丰此其卜。
先生不知农与圃,但博奇观享清福。坳堂杯水眼界窄,飞楼百尺烟中矗。
东风扶我云梯层,远光浑碧迩延绿。水天一气分上下,中央正色相连属。
天然绚烂寓平澹,万千红紫那敢角。晴窗四拓百里内,点染丹青看横幅。
恍疑身入邓尉山,漫天香雪堆林麓。不然云海浩浩乎无垠,天都峰顶开双目。
宿云黯惨埋岩壑,疾风飒飒梢林薄。孤舟摆浪何处来,雪片纵横向人落。
一翁蓑笠度危桥,一翁荷担转山腰。崖倾石冻行伛偻,不辞辛苦归途遥。
君不见软裘貂帽驰快马,遮莫冰花遍原野。人生得意能几何,相逢俱是穷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