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注:一作“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这首《公无渡河》歌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格外使人颤栗。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唐代诗人中,李白、王建、李贺、温庭筠和王睿,都有以此题歌咏本事的作品。
温庭筠此诗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最可玩味者在后四句,个体力量到底渺小,弱势力量在强势力量面前应该相机而动,方可实现自身价值。
此诗在表达手法上可玩味的地方也多。温庭筠所用的手法和李白《公无渡河》诗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温庭筠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夜起数山川,浩浩共月色。不知何山青,不知何川白。
幽幽东南隅,似有偕隐宅。下南一以望,终恋杭州路。
城里虽无家,城外却有墓。相期买一丘,毋远故乡故。
而我屏见闻,而汝养幽素。舟行百里间,须见墓门树。
南向发此言,恍欲双飞去。
恭默殷高后,开明魏孝文。殷忧从没世,多难启吾君。
待蓄三年艾,旋停八表云。茹哀占复始,傥见鼎来汾。
万国归心久,苍皇一举烽。秦山愁驻马,辽海喜归龙。
欲待悲风木,翻成应洛钟。天家殉慈孝,辛苦启双封。
汉社英灵在,宸谋运斡神。执枢真有托,移彗竟无人。
九译哀何切,千秋恨尚新。小臣无以报,空湿景山尘。
璿驾方修祀,金波忽坠空。悲歌传薤露,秘殿阒椒风。
雾重昏轩曜,云悽泣舜瞳。仙舆邈何在,天外蕊珠宫。
几年尘土污华簪,归想南庄树影深。廊庙山林南异趣,野云沙鸟是知心。
不嫌邻叟挨肩坐,却恐明公枉驾寻。沈水烟消荻帘捲,绿槐高处一蝉唫。
开窗见明月,团团弄清辉。湛露下庭柯,幽香发华滋。
手举青玉案,嘉与仙人期。遨游青云中,遗我最高枝。
茹芳咽琼液,插花醉瑶池。中有群凤鸣,景星亦相随。
高轩夜深坐,秋影正葳蕤。勿持广寒斧,为赋小山辞。
非仅谋衣食,人閒心却忙。
声联随地义,力任一身纲。
无憾敢言敝,加餐尚乏粮。
将何消旅夜,薄酒胜茶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