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的首句正是袭用这句俗语的语意。“才近”二字,扣题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称得上“近”了。本来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这句俗语突出的是“中秋”,重点在“分外”。分外者,特别之意也,即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点。八月十二,虽还未到中秋,但却接近中秋;虽未达到“分外”,却也是“已清”了。这已初步道出了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诗人所望见的是“鸦青幕挂一团冰”。仰望高空,俨如帷幕,色比鸦青,倍觉淡雅。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色泽的优雅、美丽,颇能引人入胜。还不止此,在这里诗人不说“月”而说“一团冰”。团者,圆也;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这较之“一轮月”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它不仅给与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情操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忽然觉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一句白话。这种语言,新鲜活泼,是诚斋诗的特点之一。
第四句则说明“忽然觉得”的内容,也就是对“今宵月”的一个遐想。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他们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诗人能独辟蹊径,别有所想,出人意表。诗人想的是这个月亮“元不粘天独自行”。“元”即“原”字,意思的“原来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丽,独自运行。设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这首小诗,既创造出优美的境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启迪着读者的思路;而那种通俗的语言,虽然传统的诗家,视为“鄙俗”,却使读者感到新鲜活泼。
梳妆台下,扪碑字、金碧依然天半。龙舟寂寞,信波翻太液,藕花长满。
知否凭高无限意,几增凄惋。传呼急,平明骑马,值紫宸班换。
指点重瞳亲御处,飞阁千层,彩虹双转。朱颜频改,都不是、寻常意中庭院。
飘泊青衫,随例属、天家拘管。忆二十年前慧业,侍玉皇香案。
东风吹梦到遥岑,四日苔痕两度寻。邻望紫衣腾佛气,岩披古像印人心。
新椽插斗营层址,老衲乘云阒足音。我为登山参世法,只将空洞瞰崎崟。
衣龙钟,鬓飘萧,穹庐停烛坐寒宵。翰林遣介赠佳句,虿芒鸟迹书生绡。
既倒狂澜再扶起,昔有谪仙原姓李。今日龙庭忽见君,谁道当年太白死。
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笔力万钧神鬼泣,雷轰电掣驱疾风。
馀裕喜君能绰绰,鼓舞为君予矍铄。解读奇字笑扬雄,识厌张华能物博。
与君握手天山边,举觞相嘱望青天。他年雅社结白莲,林泉杖屦冲云烟。
龙尾之山青蜿蟺,何年跃出东南天。夸娥不能为之员,祖龙不能为之鞭。
雷公电母相后先,珠光璧采生重渊。中有幽人颜色好,自采青芝拾瑶草。
大丹鍊就金芙蓉,世人得之如得宝。我昨乘閒一访君,清昼柴扉封白云。
欲觅仙踪不知处,薜萝凉月秋纷纷。我无隋侯珠,何以报区区。
明当南还大庾岭,青鸟来时须寄书。
炎暑才收流火见。井梧一叶惊秋苑。天隙鳞文云片片。
凉侵面。仰看鸟雀填银汉。
紫芋缸菱香乍荐。山家风味元称善。四野砧声犹未遍。
鹑衣绽。芰荷可制强于绢。
柴门日日闭春晴,白发缘愁已乱生。闻道郊原新雨足,共寻芳径出山城。
冶城久识郑公乡,又试经论付草堂。一沼水环三面曲,五松阴借半庭凉。
倚阑手指排花地,散箧寻种树方。最是菜根滋味永,更营小圃爱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