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统治人民在于信诚,一言为重百金为轻立法严明。
如今的儒士不要任意诋毁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坚决施行。
商鞅(?—前338):本卫国公孙。后入秦辅佐孝公变法,国以富强。因功封于商,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孝公死,商鞅被诬谋反,遭车裂。
驱民:驱使、役使百姓。
信诚:诚实守信。
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百金:泛言其多。秦以一镒(二十两)为一金。《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即将颁布新法,恐人不信,乃先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移置北门者给予重金,以示不欺。卒下令。《汉书·高祖皇帝纪》:“得黄金百镒,不如季布一诺。”
今人:指宋朝的大地主顽固派和道学家。
非:诋毁,诽谤。
令:使得,做到。
政:指政策、法令。
必:必定。
《商鞅》是王安石颂扬先秦法家商鞅的一首七言咏史绝句。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法家路线,他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开始实行变法时,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商鞅采取措施,先“立木”取信于民,以严明法令。“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二句,对商鞅令出必行的做法给予高度的赞扬。商鞅开始变法,就遭到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商鞅根据“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规定,坚决镇压了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使变法得以继续推行。“商鞅能令政必行”,就是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坚决镇压复辟势力使变法胜利推行的进一步颂扬。
王安石写了这首诗,对商鞅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商鞅的历史功绩,粉碎了顽固派的破坏阴谋。特别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两句直言不讳地表明了王安石的尊法反儒立场,针锋相对地回答了顽固派对革新事业的咒骂,表明了王安石要继承和发扬商鞅的法家精神,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
据宋人陈了翁《四明尊尧集》记载,王安石曾问宋神宗:秦孝公能“择术济事”(采用商鞅的建议),皇上比他怎样?可见,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变法。为此,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纷纷攻击商鞅,其实际矛头是指向王安石。于是,约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写了这首诗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赭黄伞底望龙章,不断惟闻蜡炬香。一片韶音归复道,重瞳左右列英皇。
春困初浓,春愁难妥,又是花朝。虾须半轴,蛾绿不曾描。
记得去年玉勒,相逢在、丝雨长桥。秋千社,绣旗不定,画鼓频敲。
流水渌迢迢。人不见、妆成知为谁娇。秾春病酒,双脸印红潮。
欲借鸳机论恨,回文字、带泪斜挑。肠断也,百花生日,只是无聊。
数载同樊系,秋来尔欲飞。只疑天路阔,烟雨尚霏微。
残花怅望近人开,南国佳人去不回。回首可怜歌舞地,年年春色为谁来。
门前寒影半松堤,枕石餐霞怅独栖。千里雪舟期不至,三城烟树望偏迷。
云中木客听仙舄,谷口梅花待马蹄。莫道西园清事足,玉池不减浣花溪。
东望苍茫,来何迟也,夜寒独立搔首。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
料此际、虎阜笙歌,尽今夕、翠樽红袖。知否。是吴姬赏月,怕迟十九。
恰应潮生日候。有蚌彩涵波,舒光欲斗。一样清辉,觉道盘痕减旧。
感秋气、不耐繁华,偏积下、三分消瘦。今后。漫随人冷澹,更阑独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