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气焰嚣张,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这对南宋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上片首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长江形势图,眼前只看到长江雪浪,滚滚滔滔,千里奔腾,一泻而下,阻隔南北。据传三国时魏国的曹丕在观望长江时,曾感叹地说:“此天之所以限南北也。”他两次伐吴,都未成功,长江阻隔,是其重要原因。如此天险,北方的金兵是难以逾越的。高宗如果稍有恢复中原之志,就应利用天险,加强设防,固守长江,以遏强虏。当然,天险难逾,并不等于绝对不可逾。三国时东吴孙皓,仅凭天险御敌,终于招致“一片降幡出石头”。所以李纲强调天险难逾,还必须加上“人谋克壮”,天险可凭,而又不可仅凭天险,重在人谋。有天险可凭,又加上人的深谋远略,北方索虏,岂敢吞噬我们的土地?索虏是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敌人的蔑称。这里既是指前秦,也是指金兵。这段描写兼论述为下文写晋师以少胜多提供了依据。下文很自然地转入到对淝水之战的记述。
苻坚率百万之众“倏忽长驱吾地”。倏忽,言其神速;长驱,言其势猛。这句极言秦兵强大,乃为后面秦兵失败作反衬。欲抑先扬,以突出晋军胜利其意义重大。
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定大政方针:坚决抵抗,决不妥协;二是运筹帷幄,用人得当。他以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全军。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颐指”,即指挥如意。
晋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确为历史奇迹,故换头以“奇伟”领起,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作了生动的铺叙。谢玄等以“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戈甲,代指军队;蛇豕,封豕长蛇之简称。《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大)豕长蛇,以荐食上国。”封豕长蛇,比喻强大的贪暴残害者。此借指苻坚。“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弭,弓之末梢,用骨质制成,用以助驾车者解开辔结。谢玄、谢琰、桓伊等指挥数千之众,直渡淝水,击退北军,使北军望风披靡。苻坚等登上寿阳城,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军。在败逃路上,夜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杀过来。弃甲曳兵,亡魂丧胆,惊慌失措,狼狈北逃。词以十分快意的笔调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诗·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诗记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军北伐 狁,南惩荆蛮,使西周得以中兴。淝水之捷,其功不亚于此。
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来时云冉冉,去值雨霏霏。莫怪罗衣湿,荆王梦罢归。
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风义动簪绅。
此道推先觉,诸儒出后尘。忘机心皎皎,乐善意循循。
大略才超古,昌言勇绝人。抗怀轻绂冕,沥恳谢陶钧。
耕稼归莘野,畋渔返渭滨。五年清兴属,一日壮图伸。
北阙恩知旧,东宫命数新。鸾凰开羽翼,骥騄放精神。
旷达林中趣,高闲物外身。挥金延故老,置驿候嘉宾。
主当西湖月,勾留颍水春。露寒消鹤怨,沙静见鸥驯。
酒熟誇浮蚁,书成感获麟。激昂疏受晚,冲淡赤松亲。
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少休均逸豫,独往异沉沦。
策画咨询急,仪刑瞩想频。应须协龟筮,更起为生民。
儿童笑使君,忧愠常悄悄。谁拈白接䍦,令跨金騕袅。
东风吹湿雪,手冷怯清晓。忽发两鸣髇,相趁飞虻小。
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吟诗忘鞭辔,不语头自掉。
归来仍脱粟,盐豉煮芹蓼。何似雷将军,两眼霜鹘皎。
黑头已为将,百战意未了。马上倒银瓶,得兔不暇燎。
少年负奇志,蹭蹬百忧绕。回首英雄人,老死已不少。
青春还一梦,馀年真过鸟。莫上呼鹰台,平生笑刘表。
梁鸿海曲窜,贾谊长沙谪。儋耳苏子瞻,夜郎李太白。
君家忠简在幽州,功名自分随烟流。一朝行召入宣室,君臣鱼水还相投。
我视诸公岂俦匹,十年曾侍金銮侧。朔风吹梦入河州,细语荒郊秋一叶。
临行天语重丁宁,万里西行劳圣心。乡人怜我休太息,飞鸟终当还旧林。
早凉冲晓入纱帷,听雨听风睡起迟。街西咫尺不相见,却似河梁别后时。
端居室如蜗,耻为蛮触奋。饮啖仅充肠,百珍非所问。
溪叟前致词,火食虽古训。而我山野人,别作一风韵。
蚬蛤晒可供,烹饪味相似。无劳釜鬵溉,只取炎阳蕴。
生涵熟之理,日即火之运。制物各有宜,达生在随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