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於(wū):叹词。
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渠渠:丰盛。《广雅》:“渠渠,盛也。”
于嗟乎:悲叹声。
承:继承。
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四簋,礼食之盛也。”
这是一首贤士发牢骚的小诗,讽刺秦君养士待贤有始无终;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秦国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诗。
此诗两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见“低徊无限”(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礼待贤者。诗首句即以慨叹发语,仿佛是一个酸不溜丢的人才两手一摊,仰天长叹,让听者有“不提倒也罢了,提起两眼泪汪汪”的心理预设,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强烈对比就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过去的日子里大碗吃饭、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顿供应的饭菜都非常简约,几乎到了吃不饱的程度,前后待遇悬殊,让人难以承受。其实,饮食上的一点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贤者在国君心目中的位置。
诗的前后两章虽然相近,但些微变化间显示出歌唱者前后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变化还只是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到第二章里已经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了,于是作者一唱三叹,“于嗟乎!不承权舆”,这嗟叹声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对遭受冷遇的现实的失望和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从诗中无法看到诗作者慨叹之后待遇能否得到改变,但从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的战国齐孟尝君食客冯谖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关于《秦风·权舆》一诗的背景,《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毛诗正义》曰:“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与贤者交接,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歌。
黄河清,圣人生。体天行健,浚哲文明。率土更新尧舜化,八荒无地著欢声。
圣主筹边日,孤臣应召年。临池惊短鬓,聚梗识多贤。
二水分闽楚,丹心誓地天。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
醉墨淋漓玉两株,澹痕依约两行书。不知丁丒人何在,忽把屠苏岁又除。
凉影拂墙烧烛短,清声入夜听窗虚。不辞霜鬓萧疏甚,已有春风绕敝庐。
小敌何怯大敌勇,谨厚者真高帝种。金刀一折二千年,玉具依然带双孔。
当时投袂兴义旗,平林新市驱天威。四七之宿尽龙虎,直凭三尺为指挥。
五成陌上燔柴烈,卤簿煌煌此同设。通神或已逐风涛,入手犹惊琢冰雪。
横理模糊战血存,苔花蚀处秋无痕。在昔已忘求故剑,半环零落出长门。
摩挲建武年间字,十载军中肯捐弃。告庙还随玺绶陈,旌功那共乘舆赐。
斩蛇法物劫灰飞,白水重开二百基。想见诸军衣绣镼,佩来争说汉官仪。
傀儡之山有美石,小者如掌大如席。生番蟠踞此山中,杀人为雄首充积。
遂令山下少人行,石亦因之埋沙碛。傍山之侧有熟番,风俗颇通解唐译。
今年有客贾其中,偶携片石压车轭。到家留作捣衣砧,敲扑崩馀仅盈尺。
我乍见之心暗惊,乞得归来更护惜。杜门十日亲琢磨,制成一砚方而泽。
环腰痕似火捺红,数点斑如鸲眼碧。致密不燥亦不渗,笔与相安墨莫逆。
平生有癖似米颠,蕉叶罗纹宝拱璧。此石真堪鼎足分,晨夕相需忍暂释?
天涯知己岂偶然,谁向尘中破资格。摩挲一度一咨嗟,多少奇材伤弃掷。
落花村已归,密筱溪自媚。水禽藉柔芳,宛转鸣得意。
所思在何许,惜此时节异。侧侧木兰舟,洄沿一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