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鋩。
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
麋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

猛虎一旦离开自己的巢穴,棕熊都会望风而逃!

它竖起尾巴如同军队的大旗,磨牙如同刀剑的锋刃。

它凶猛而雄威,吞吃赤豹,踏死封狼。

它不吃犬不吃猪,不窜篱笆不翻墙。

它盘踞在大道当中吃人肉,而且表现得扬扬自得,堂堂皇皇。

“吃人是我的本分,怎能说我行事不祥?

鹿被吃是它命该被吃,这一类软弱不能自保的动物怎能不被伤害。

你们在遍野设网,防范我不伤人。

那我肚肠饥饿,不吃人怎么能行呢!”

注释

猛虎行:系乐府旧题,为三僧虔《伎录》所载平调七曲之一。《乐府诗集》题解中载其古辞四句:“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尚非全篇。后人作此题者,题旨不尽相同。唐代李贺《猛虎行》和张籍《猛虎行》才明显以猛虎比拟藩镇割据一方,世袭为恶。这个曲题也就带上一些寓言色彩了。 [1]

茅:茅草。

熊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能爬树、游水。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掉尾为旗纛(dào):尾巴摇动如大旗,形容虎的汹汹气势。掉,摇摆。

铓(máng):刀剑等的尖端,锋刃。

赤豹:豹中较凶猛者。

封狼:狼中较凶猛者。

豕(shǐ):猪。

藩:篱笆,屏障。

当途:在大道之上。

堂堂:形容洋洋自得而正大。

罝(jū)网:渔猎之网。

圆方:古代盛菜肴的器具,这里指设置捕杀的械具或陷阱。

馁(něi):饥饿。

赏析

  全诗分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述和渲染了猛虎出穴的威风;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写猛虎吃人的情况,这只猛虎不在篱边墙下捉犬豕,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最后八句第三部分,代猛虎设词,为食人事作辩解,从而进一步暴露权奸凶狠的本质。全诗比喻贴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

  诗的开头先描述和渲染猛虎出穴的威风。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云从龙,风从虎”,老虎出洞了。熊罴不敢当,其气势足以吞赤豹,慑封狼。“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猛虎的张牙舞爪的模样,而且暗示了讽刺的对象。王充《论衡》载:“鮌为诸侯,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甚,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李贺《猛虎行》“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用此典以刺藩镇,而此诗则用此典以示所刺对象不是在下层,而是在朝中的权奸。犹如猛虎慑服赤豹和狼,这个权奸先以其威势慑服同类。高若讷之附和吕夷简,就是趋附这种威势。

  中间一段写猛虎吃人的情况。这只猛虎不在篱边墙下捉犬豕,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这一段,意在借猛虎当途吃人,来抨击奸佞陷害忠良。全诗的核心就在这一段。借物寓意,也是一种比附,同样必须抓住相似点。张籍《猛虎行》和李贺《猛虎行》意在讥刺藩镇父子相继称霸一方,所以抓住猛虎“年年养子在空谷”、“乳孙哺子,教得生狞”的行为,作为比附的相似点。而此诗意在抨击吕夷简辈陷害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忠良,故抓住猛虎“当途食人肉”作为比附的相似点。这一点可以说是全诗的要害。

  末段代猛虎设词,为食人事作辩解,从而进一步暴露权奸凶狠的本质。诗以猛虎的口气说:食肉既是我份内的事,怎么能说是不祥的呢?糜鹿的性情是柔和的,它不伤同类,结果还是被人捕杀吃掉。损人利己,举世皆然,“而欲我无杀,奈何充馁肠!”强盗有强盗的逻辑,老虎吃人也有其吃人的逻辑。代虎申辩这种逻辑,犹如戳人一枪,猛地倒抽,带出肚肠,足以置人于死她。

  诗人胸中对吕夷简的憎恶,不能直言,便用寓言诗的形式,表达对吕夷简穷治朋党、残害忠良的愤恨。全诗以猛虎的当道食人,胡作非为,嚣张跋扈,来喻人喻事,有着强烈的讽刺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当时范仲淹因抨击时政、主张改革而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黜。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尹洙、余靖等也相继被迫害贬官,吕夷简在朝中专权而有威势。故作者以吃人的猛虎讽刺吕夷简而创作了这首诗。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猜你喜欢
举目岂知新智慧,存思便是小天台。偶尝嘉果求枝去,
因问名花寄种来。春物诱才归健笔,夜歌牵醉入丛杯。
此中难遇逍遥事,计日应为印绶催。
今夕重门启,游春得夜芳。月华连昼色,灯影杂星光。
南陌青丝骑,东邻红粉妆。管弦遥辨曲,罗绮暗闻香。
人拥行歌路,车攒斗舞场。经过犹未已,钟鼓出长杨。
自昔有遗韵,小饮不尽觞。
坐待竹间月,奈此云影长。
起行林下路,散策踰平岗。
破眼一枝春,著意千叶黄。
暄寒会有分,蜂蝶来无央。
鸟语带余寒,竹风回妙香。
缅想两公子,作恶变清凉。
谁怜尘沙底,疲马踏朝阳。
斯人班马後,如圭复如璋。
相逢了无得,佳处每难忘。

屹然双阙峙琼台,仰见彤云郁郁开。三井穷源知海眼,六符垂象应天台。

松杉满道欣初过,芝朮何年得自培。更听鸣泉杂风籁,直疑笙鹤紫霄来。

春云轻锁,春风乍扇园林晓。扫华堂,正桃李芳时,诞辰还到。年少。记绛蜡光摇,金猊香郁宝妆了。骤骏马、天街向晚,喜同车、咏窈窕。多少。卢家壶范,杜曲家声荣耀。庆孟光齐眉,冯唐白首,镇同欢笑。缥缈。待琅函深讨。芝田高隐去偕老。自别有、壶中永日,比人间好。

洞庭一夜西风起,沅湘美人隔秋水。翠蕤玉佩冷不收,怨入苍梧九千里。

苍梧之山绝浮烟,上与女娲所鍊之石相牵连。瘦根迸云石为穿,紫茎琼蕊涓飞泉,一开一落三千年。

岁晏玄霜白日昃,南山桂枝化为棘,我欲采之无羽翼。

月宫青鸾呼不来,卧虎岄明空太息。

翩翩五马导双旌,金阙朝回合郡迎。带得自天新雨露,绿筠加倍旧时清。

括坤奠天台,步溟涉方丈。孔牖六浊人,到兹五根朗。

碧童双云鬟,峭峦发妙响。跪求紫金经,仙书见存想。

一都理运毂,五岳图归掌。七宝自满堂,三清可恣往。

王母垂双眉,顾恧衰有象。遂投极乐国,聊解微尘网。

珠帘影挂银河,看万顷秋波,照成冰雪。嫩凉乍引,钗纹露洗,鬓丝烟织。

青山空翠远,认镜里、眉痕新画出。试听取、三尺琼箫,定有凤凰飞集。

勾留十载西湖,正独自疏狂,雾鬟轻别。玉尊同泛,香弦偶语,让君高逸。

芙蓉都睡了,笑薄梦、游仙人未识。但瞒过、几叶渔舟,更谁知得。

世许忠臣子,仍为宪府官。自宜棠棣萼,复正触邪冠。

霜肃台中柏,香馀省署兰。鹰鹯与秋劲,冰玉莹心寒。

去路邻霄汉,无人怨镆干。流传庙廊语,耸激壮夫肝。

旅客常宜挟盖行,出门不必问阴晴。凌风宛似荷千柄,蔽日何须豆一棚。

错认绿天头上覆,漫将斑竹手中擎。长途舒卷良为便,冒雨何辞过几程。

水仙装束。风致清逾淑。春竟枝头添萼绿。要与梅花仲叔。生红从此羞颜。甘同桃李漫山。不是冥鸿过尽,情教衔子荆蛮。
披雾青天近,梳头白发明。
山河千古恨,风雨五更情。
塞北浮云惨,关中王气清。
草庐诸葛在,未得话平生。

张公劝我酒,坐待更鼓鸣。谈笑席方促,仆夫催我行。

岂惟恋杯酌,自是怀友生。相逢不放意,岁月空自惊。

况此苦寒地,畴昔胡马营。吾侪夙多幸,生世遭盛明。

秉笔事戎幕,弦诵歌升平。长踞佐奇画,亦足雄边城。

听断实王略,献纳非吾能。昼驱校猎场,夕讲古壁经。

暇日或相过,诗酒摅中情。可为知己道,难与俗子评。

顾此宜秉烛,但恐河汉倾。抗手暂相谢,明当盍簪缨。

旅愁底物堪破除,闲出西湖弄妍靡。
苍山为鬓水为鉴,烟幕霓裳秀而绮。
兴酣剧饮醉如泥,妄意将湖比西子。
傍人见之为绝倒,谓我愚痴长康似。
归来寂历竟何得,只有熏熏黑甜美。
梦魂依旧过西湖,潮怒殷床惊不起。

绕舍乌成阵,终年虎卧门。山梅初并蒂,冬竹又生孙。

耿耿天公识,明明国典存。千秋何孝子,不愧史官言。

半壁祥开刺史天,翠篁高拂曙光妍。晓晖叱驭趋丹阙,瑞霭浮轮捧御筵。

修干参霄雄百雉,疏阴流影照新阡。明时自是天中丽,嵩祝金瓯巩万年。

京口至淮阴,三百六十里。中虽隔一江,风便雨日耳。

奈何上水船,逆流不得驶。长雨与阑风,行行且止止。

舟子亦坐愁,湿衣堆船尾。炊烟满篷窗,卧倒呼不起。

妇子相诟谇,明日已无米。火伴想怨尤,路滑伤将指。

吾生多迍邅,行路亦如此。温语劳长年,穷薄吾累尔。

玄武湖中春草生,依稀想见竹篱城。
后来万堞如云起,方恨图王事不成。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