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檐前竹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鉴赏

  岁寒三友,竹居其中。人们之所以看重它,或者因为它“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曾冰竞鲜”的凌寒之质(齐·王俭《灵丘竹赋》);或者因为它“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的君子之风(管桦《竹颂》)。传说它的竹实只为凤凰所食;竹竿又能制成箫笛横吹。所以碰到豪爽之士,便以它的“所欣高蹈客,未待伶伦吹”慨然自许(陈·贺循《赋得夹池修竹》);遇上才高位卑者流,便又借它发出“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的孤傲啸叹(齐·刘孝先《竹诗》)。这样咏竹自无不可,只是不免都带有情随境迁的主观随意性。以至于意有所讥,就严斥竹笋的“嘴尖皮厚腹中空”;爱有所偏,便厉声扬言“恶竹应须斩万竿”。这真教竹子左右为难了。

  倘能摒弃这类借题发挥之习,仅把竹子当作客观审美对象来观赏,则它的“葳蕤青翠,风来动音”、“拂景云以容与,拊惠风而回萦”的清姿,也自有不同于苍松、老梅的风神。沈约这首诗,大约就没有深意的寄托,只是客观地为檐前之竹画了一幅动人的“肖像”。不过,这肖像带有一种“生成”的动态,在诗人开笔时才正拔节抽枝:“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箨”指笋壳,当竹茎拔节而出时,它便已经垂脱;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几株幼嫩之竹,就这样带着清新的生气,从诗人笔下钻出。转眼之间,它又挺拔直上:“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蓊茸”画檐竹枝叶披离之态,使人简直能感觉到,正有一片清荫从高处淌下。“离离”状竹节历历分明之貌,因为是在低处(下),竹节间距离较近,故又用“促节”形容。这四句描绘绿竹的生态,带有强烈的动感。但没有声响,也不用浓彩。只见到诗人沾着萧淡的水墨,疏疏落落地挥洒那么几笔,数竿绿竹便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甚至还带来了一阶清荫。

  画成翠竹,这对诗人来说并不费力。但要表现它的风韵,光靠这平面的勾勒就不够了。接着的“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两句,着力的便是环境、音响的烘托映衬,于是这“画”便有了“伴乐”和“灯光”:诗人选择的是露水初凝之夜,因为是夜间,竹叶上那湛湛露珠就显得朦胧不清。好在有风,诗人便让读者听那静夜中风动竹叶、露珠滴阶的清韵,这可是异常动听的。诗人还嫌不够,又在乌蓝的中天添上一轮明月,那月光洒在竹上,便在阶前印下斑驳的竹影。前面说到“有风”,清风徐来,那地上的竹影便参差而动。这两句妙在均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映衬、烘托,而檐竹之沾满清露,在朗月清风中飒飒舞弄的美好风韵,已栩栩如在耳目之间。按照这一思绪写下去,结句便该是诗人的赞美之语了。但沈约偏不这样,他的结句正如蔡邕之咏“翠鸟”一样,却是被咏之物的深情倾诉:“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这美好的翠竹,本该生长在花草芳美的池畔,度那月下花前的风光才是哩。而今却在诗人居处简陋的檐前,伴着他度过清寂的晨昏。诗人在观赏檐前之竹的深深怜爱之中,大约曾浮起过一种微微的惋惜和不安吧。而檐竹似乎有解人心意的灵性,立即前来安慰诗人:“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窗门前,正是我的心愿哪!”这两句初看显得突兀,但在诗人观赏入神之际,将竹叶飒飒之音,想象为它的嫣然解人之语,也正符合情理。这话语之中所显示的,正是檐竹那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高节,其实也还是诗人对檐竹的一种赞美。不过,采用檐竹自身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那种“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的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这就是沈约的《咏檐前竹》: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映衬它的风韵,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感慨。从咏物寄兴的传统眼光来看,这样咏竹似乎“浅”了些。但读够了寄兴、说教的诗作以后,吟诵—下这类美好单纯而寓意不多的咏物诗,倒也可使耳目一新。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猜你喜欢
白天碎碎如析绵,黑天昧昧如陈玄。
白黑破处青天出,海月飞来光尚湿。
是夜太史秦月蚀,三家各自矜算术。
或云七分或食既,或云食书不在夕。
上令御史登吴山,下视海门监月出。
年来历失无人修,三家之说谁为优。
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
时方下令严禁铜,破镜何为来海东。
天边有饼不可食,闻产饥民满淮北。
是镜是饼且勿论,须臾还我黄金盆。
金盆当空四山静,平波倒浸云天影。
下连八表共此光,上接银河通一冷。
御史归家太史眠,人间不闻钟鼓传。
白石道人呼钓船,一瓢欲酌湖中天。
荷叶摆头君睡去,西风急送敲窗句。
文行成身事,从知贵得仁。归来还寂寞,何以慰交亲。
芳草色似动,胡桃花又新。昌朝有知己,好作谏垣臣。
宛转怜香,徘徊顾影,临芳更倚苔身。多谢残英,飞来远远随人。回头却望晴檐下,等几番、小摘微薰。到而今、独袅鞭梢,笑不成春。愁吟未了烟林晓,有垂杨夹路,也为轻嚬。今夜山窗,还□□绕梨云。行囊不是吴笺少,问倩谁、去写花真。待归时,叶底红肥,细雨如尘。
长鱼三尺困横盆,送入清流喜欲奔。
报我金匙仅盈寸,掷还聊喜不贪存。
日长天气,深深庭院,又是春愁滋味。池边昨夜雨兼风,战红杏、余香乱坠。
阴阴亭榭,暖烟轻柳,万缕黄金窣地。一双新燕却重来,但暗把、罗巾掩泪。
琅邪太守鲁儒英,典校还高刘更生。
已似诸荀并才子,复如群窦占诗名。
尚吟河水怜孤侄,应与乡人痛伯兄。
老鹤长鸣近天汉,可容丛灌和骊庚。

开山昔何人,凿此寒泉井。独夜漱琼瑶,泠然发深省。

平驱妖国洗蛟潭,月下高禅独自参。耻与摄山为伴侣,为他靳尚作伽蓝。

老人听读劝农章,扶杖兴言意味长。
但愿门前少呼唤,自然工力到耕桑。

知君兵计原儒术,儒术深明计转工。洞识天符非候气,妙穷火力不因风。

巨鱼射处波神遁,雄剑鸣时水怪空。却笑贼徒能嶞□,几人䦛䦟劫灰中。

信断常怀信断忧,得书还有得书愁。未应宿业都相似,总为饶声不肯休。

见说胸中养云梦,莫将皮里贮阳秋。而翁有道知兴废,不患无词诣播州。

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偷嫌曼倩桃无味,
捣觉嫦娥药不香。惜恐被分缘利市,尽应难觅为供堂。
粗官寄与真抛却,赖有诗情合得尝。

雨过松花落野亭,泉声何处响泠泠。洞开幽壑腥龙气,石断危岩卧虎形。

深院钟声僧饭白,虚堂幢影佛灯青。荒斋寂坐尘心净,修竹千竿月满庭。

满前冠盖拂红云,笑领东风入八闽。槐影绿遮墙外景,杏花红透座边春。

百年濂洛游踪阔,万里苏湖眼界新。翘首金台三两载,满天风雨起鹏鹍。

江村岁晚,山寒雪落。一树梅花寂寞。门前剥啄问谁来,惊不起、帘间噪鹊。白衣锦字,清尊啄络。尽把离愁忘却。历城春色故人心,放老子
朝游南郭墅,薄暮小车归。
始识闲居乐,无言夙志违。
入村逢酒熟,近圃惜花飞。
不尽酣歌兴,孤城下夕晖。

十年蛙鱼乡,耳熟贤令尹。连城近芳躅,短辕接高轸。

觥觥慈惠师,拔薤健秋隼。东施苦描画,寸锐来尺窘。

香江酒楼上,华星俯栏楯。石塘明月圆,海气天风引。

通辞喜揩眼,陈力知绝膑。彼都为合传,汗滴谢不敏。

清言互蛮语,促坐恣嘲辴。瓶空夜潮急,扶醉去可哂。

官符王路隔,军笳楚歌紧。归客赋鹦鹉,流入杂蝼蚓。

苟活焉用文,半黠祇自闵。立槁亦素心,女媭詈安忍。

薄游背雁飞,新凉惜荷尽。长安弹棋局,青红幻蛟蜃。

登堂话畴曩,槿篱绕石笋。相看各鬑鬑,岂谓俱泯泯。

君其奋羽翰,我惟鉥肝肾。梦中荔枝湾,花田共畦畛。

橙黄橘绿一天愁,赖有尝新慰滞留。欲寄书题三百颗,故人多在海西头。

新雨涨银塘。杨柳轻黄。偶然经过郁金堂。鸾镜乍开窗半启,恰好晨妆。

挽髻坐闻香。眉语商量。丁宁切莫露轻狂。真个相怜侬自解,妒眼须防。

策策西风木叶稀,故乡何处雁南飞。
岷峨万里秋江落,淮海维扬独客归。
铁瓮待潮雇晓渡,金盘压酒浣征衣。
高楼明月如相忆,一发秦稽锁翠微。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