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书》名达四方,掌之周外史。曷言乎书名,毋乃小序是。
马郑注《漆经》,大义已及此。古文虽未见,序先畅厥旨。
云何宋诸儒,深文共排毁。吾闻《国史》言,序《书》自孔子。
哀哉秦火后,未亡亦仅尔。苟属圣人言,亦当存其似。
不见小戴文,《礼》家以取士。何独《诗》《书》序,攻者后先起。
年时绣户,记清辉双照。香雾濛濛翠鬟绕。剩缕金裙在,无计留仙,仙去久、夜夜佩环声杳。
穗帏银烛冷,如水凉秋,长簟空床梦多少。眉样又初三,印入妆楼,总怅触、画眉京兆。
便月不长圆,也能圆,算第一伤心,有情天老。
花发城南苑路迷,衫裁白纻马如飞。月明洛水黄昏后,犹有游人唤渡归。
守令职师帅,承流在循良。为儒致实用,吾道增辉光。
弦歌肇百里,五马方腾骧。考绩再上列,升秩专名邦。
虎拜受丹符,锦绶沾天香。驱车策麒麟,阔步驰康庄。
买舟载长淮,投分夙所将。西行访禹迹,情与道路长。
文章论重价,政事谈龚黄。分手即千里,愿言莫相忘。
华发峻层云,泾渭流泱泱。三年报佳政,侧伫登庙廊。
新霁山堂鱼鼓鸣,杖藜相约过南城。残年方外思寻药,衰眼人间望洗兵。
麦粥分厨充客饱,梨花逼座照春晴。异时应续襄阳传,先叙诸公出处明。
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展画里、仙关云磬。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
铭鹤罢,倚松暝。
洞庭叶下灵均醒。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
溯明月、中秋人定。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
常娥老,维摩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