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
鸣骹(xiāo):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
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 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表明《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北宋初年,当时国家统一不久,国力渐长,主要对抗势力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等,作者当时怀着报效国家之志,创作此诗。
柳开
  柳开(947~1000)北宋散文家。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改名开,字仲涂,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
  猜你喜欢
春令夙所奉,驾言遵此行。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
至邑无纷剧,来人但欢迎。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
短才滥符竹,弱岁起柴荆。再入江村道,永怀山薮情。
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迹与素心别,感从幽思盈。
流芳日不待,夙志蹇无成。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
华簪极身泰,衰鬓惭木荣。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
向来枯卉亦生芝,种学才深可瑞时。
语海方知蜗井浅,培风当使翼云垂。
可能任运如彭泽,也要名家似蜀眉。
理义本来非外铄,自求两字盍观颐。
草树惊全失,山河望转非。
片时藏地险,底处极天围。
楼半轻相逐,檐前急自飞。
乘风还有意,故去点人衣。

翩翩傲世者,马上落青枫。把酒长安月,残秋碣石鸿。

玄芝纷下蔡,白羽急西戎。向夜寒声起,衣然入汉宫。

吾年十二熟仪礼,闇诵全部色不挠。尔雅急就亦宿读,当时恚渠云等道。

长大孤露事举业,文辞颇复心所好。数年之间失八九,偶取温习翻苦奥。

治经念自小学始,桂段严王手勘校。久闻遵义未得见,《逸字》《汗简》名尤噪。

渐怜岁月去飘忽,精力无成坐消耗。君今遗此令我愁,便恐悠悠迹如扫。

郑君朴学仍能诗,瘦硬偏工兼澹妙。一生自哀独何事,得丧何人为计较。

不如学道积毫发,入世差同饥可疗。养心聊复期尽年,火速捐书真得要。

七十看花岁已残,始怜梅蕊照衰颜。河清可道遭逢易,驾俗深惭会合难。

锦绣段间藏黼黻,骊龙珠抱媚江山。欲留光彩无穷事,心绪悠悠竹素间。

名高斗山。身驰貊蛮。文章经术流传。望龙门在天。

名山太寒。遗书半残。讲堂蔓草荒烟。问儿孙执鞭。

极浦澹远姿,遥峰写修书。清晖袭房栊,缃帙生华滋。

嘉尔日在泮,还山仍下帷。唯应结幽兴,与我琴心期。

绿暗红稀。昨日东风今日客。绣奁空,珠履隔。昔游非。

曲房幽径无人处。却是闲花偏解语。白云编,黄石墓。

有谁知。

十日秋霖不出门,门前流水似江村。墙头新竹大于母,砌下老桐今有孙。

泽雁背飞惊吹急,濠鱼逆上避河浑。秋风未得乘槎便,拟控扶摇北海鹍。

绿兰青草玉花骢,驯鹿眠游殿阁东。西梵祝釐环地坐,曈昽日色綵旗风。

旧城城旧人民新,新城城新无旧人。旧城城外兵一解,新城城中齐覆瓦。

万瓦鳞鳞次第成,将军令严鸡犬宁。将军爱民如爱子,百贾皆集新城市。

浙米淮盐两相直,楚人之弓楚人得。何时四海无荆棘,北贾贩南南贩北。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锋。
争残四夷国,只在一枝筇。

欲折亭亭节,斜侵苦莫饶。不曾留一点,惟觉韵潇潇。

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
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

江波滚滚去如箭,下滩正急上滩慢。江树十月红如花,西边翠竹东白沙。

山脚断崖山嘴路,人家半在山腰住。一峰落叶一峰云,日日开门阅朝暮。

朝朝暮暮往来舟,前日少年今白头。白头人去少年在,山青青青江自流。

暝色西林入,高楼一榻平。天虚心迹迥,山寂梦魂清。

帘月交花影,檐风静竹声。幽怀不可耐,起坐彻馀更。

边城晓色耐人看,六月岚光著体寒。舞鹤楼中好风景,十年前此驻征鞍。

宪节翩翩向法台,遐荒万里瘴烟开。
圣王化久文身尽,粤服人和白雉来。
膏岭日寒风似雪,牂牁雨过水如苔。
断肠极目他乡外,簪佩何年返上台。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