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压倒群芳,天赋与、十分秾艳。娇嫩处、有情皆惜,无香何慊。
恰则才如针粟大,忽然谁把胭脂染。放迟开、不肯婿梅花,羞寒俭。
时易过,春难占。欢事薄,才情欠。觉芳心欲诉,冶容微敛。
四畔人来攀折去,一番雨有离披渐。更那堪、几阵夜来风,吹千点。
湖畔一浤泉,不溢亦不涸。盏底澄乌沙,清甘自可酌。
鸿蒙昔未分,积此千仞雪。开天日月嫩,不能解顽结。
其根有融处,娄络成洞穴。江穿日雷斗,撞捣忽中裂。
半随流水去,此矗面如截。刚风吹老硬,万古不受涅。
下嵌若偏厂,楣屐失前列。积阴养苔气,历久化苍铁。
蹲门绿虾蟆,一水漱其舌。白日澹波光,寒森四山闭。
沈沈百尺潭,蟠蛰富诡谲。骊龙常吐珠,腾光夜飞掣。
上下云间峰,见者大如月。两岸尽悬壁,鬼愁径路绝。
自非藉舟桨,何以达灵窟。我来仲夏末,周览叹奇兀。
攀深足余酸,题峻胆尚烈。弟子黄精粥,先生胡麻屑。
石上一樽酒,了觉天地别。逝将兹避世,岂独拟逃热。
倚醉放归桡,回首肝肺彻。
记仙源、梦中曾到,壶中别有幽境。深扃玉户无别迹,但见烟飘金鼎。
谁管领。数十二城楼,万点秋霞影。尘空日冷。便披雾成裳,摘星为佩,飞上最高岭。
几回省。碧海茫茫急景。白云争似高隐。洪崖又拍灵岩畔,闲语华胥乍醒。
斜照暝。看紫凤凌风,吹出箫声紧。蓬山未迥。问悟彻空明,何时再證,鹤背度苍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