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在采石江边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现在马鞍山市江心洲的宫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传说而得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这首诗最为有名。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
颔联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约作于公元799年年(唐德宗贞元十五),白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圮”。
月满空山青不流,仙人来赠紫云裘。一尊高卧藤萝上,醉杀华阳万里秋。
忆来绛帐得从游,治行听传第一流。花满河阳潘骑省,雉依桑陇鲁中牟。
浣花列祀忠魂慰,村社迎神县郭秋。重把遗编感知己,羊昙洒泪恸西州。
朝游夹漈山,漈水何涟漪。暮登石门山,山石亦差差。
水石太古色,山人去何之。君今游此山,为予访颓基。
多谢吹藜翁,七略今有归。矧兹十室邑,文献犹庶几。
君子乐育才,薪槱理不遗。白袍久延伫,雪立风披披。
喣之以惠风,畅若春阳熙。前程虽云迈,来者犹可期。
朝闻官兵至,暮下修塘檄。官塘不修误军机,官塘修时民罹厄。
泥一斗,砖一箕,负之担之向水涯,尽是塘夫膏与脂。
皇天不识塘夫苦,淫雨增波啮塘土,官吏督修猛于虎。
杵声薨薨筑且坚,急素私例时加鞭。泣言官人勿加鞭,囊中尚馀卖儿钱。
十三塔级最初乘,老去风怀试一凭。百万虫沙销浩劫,九天鸾鹤拥高层。
蓬莱东海思员峤,松柏西山感孝陵。可有高岑诗句在,逢场作剧我犹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