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注释
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从字面上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二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后,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猜你喜欢

七十未升舍,目深双鬓残。病中依佛寺,死处近严滩。

俗薄挥金少,家贫返骨难。遗言令火葬,闻者鼻皆酸。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禽鱼净,山深水木寒。
啸起青蘋末,吟瞩白云端。即事遂幽赏,何心挂儒冠。
春苑杂花芳,诗老剩夸梅格。谁道武陵深处,便不如姑射。
莫分红浅与红深,点点是春色。生怕一番风雨,半飘零江国。
溪边闲坐眼慵开,波射长堤势欲摧。
多少水禽文彩好,几番飞去又飞来。
去年五月风飕飕,人在方瀛山上头。
见我飘然动行色,有诗因尔话离愁。
早知如许归仙速,悔不迟为几日留。
闻道先生归去日,千岸万壑正中秋。

七十归来,西江上、堪游堪钓。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堪吟啸。

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小儿自、理会爇香炉,烹茶灶。

蘋花渚,雪争耀。枫叶岸,霞相照。山无数、清比方壶员峤。

放浪不知天地外,萧閒底用元真号。听数声、长笛白鸥前,江南调。

可惜娇儿,惺惺伶俐聪明作。灵台廓。圆明光烁。我许蓬莱约。

断却麻绳,正好修丹药。如今却。买条铜索。缚住踏云脚。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清江长望极,馀兴曲池深。俯视游鱼族,仰嬉乔木阴。

通津厌离会,胜地有登临。暮雨寒潮急,归飞闻水禽。

长昼无人静闭门,雨馀庭树锁黄昏。月轮影落平池里,吟得新诗教小孙。

自小娇憨亲纵。恼著情儿没缝。万唤只低头,故故嗔人珍重。

如梦。如梦。姊妹仙行居仲。

半帘明月影朣朣,照见鸳鸯锦帐中。
梦里玉人方下马,恨它天外一声鸿。
丈夫只手把吴钩。能断万人头。如何铁石,打作心肺,却为花柔。
尝观项籍并刘季,一怒世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都休。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上天同云兮雨雪其霏,之子于钓兮在水之湄。
鱼潜於渊兮不可求思,泌之洋洋兮可以乐饥。
东蒙镇海沂,合沓馀百里。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
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微明绿林际,杳窱丹洞里。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轨。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
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仕。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
草际露华白,天边云浪开。
好风何处起,和月入帘来。

上清沦谪,莽乾坤、赢得二分明月。几度客星淮海畔,寂寞江都相业。

铁骨冰心,忠魂寄托,梅岭今萧瑟。蕃釐观在,天人一例香歇。

午瓯清茗寒泉,何须浊酒,翠袖襟尘泼。六代江山趋眼底,全胜淮东揽得。

烟雨楼台,风流人物,几换红羊劫。御题留处,南朝旧恨休说。

野色层城迥,湖光曲槛通。坐闻清乐奏,偏喜故人同。

乍雨添荷绿,飞霞入酒红。幽怀殊未已,归倚月明中。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