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即景生情。写嘉佑元年春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阳城的景物与由此引发的情感。“洛城春晚”,点明写词的地点“洛城”、时间晚春,颇有“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烁梅花草棘间”(《梅花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写眼前景物。 “乱掩”二字绘形绘色,“如篆”二字恰切传神。仿佛苏轼心灵上蒙上了一层层不完美的阴影,似有“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清代洪异《长生殿》)的孤独味。“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触景生情,即由眼前的“红楼”引出了与远在千里关山外的贤妻别离前之幽情。当年夫妻二人可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铭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生情,体现了苏轼登高远眺、遥思爱妻的心态。
下片写苏轼思绪绵绵,神态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统帅下片,一气贯通。“自惜风流云雨散。”写苏轼特别珍惜昔日的风韵美好动人的幽情:“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她挑灯伴读,“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辄能记之”并提醒;苏轼“问其他书”,她“皆略知之”。“关山有限情无限。”写苏轼与王弗的贞情。“待君重见寻芳伴。”写苏轼的幻情。 “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写苏轼的相思深情所照应的景。天各一方,心愿难圆,情丝绵绵。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将苏轼与妻子那恩恩爱爱,一往情深,注入字里行间,令人回味。
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结构的回环美。苏轼与妻子的情爱可谓牵肠挂肚,催人泪下。在封建社会里,这种爱情殊属难能可贵。它反映了苏轼的一种美好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苏轼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个突破传统观念新的道德标准:他与妻子的爱是以“相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所以才“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
结友二纪前,别离万里外。每恐终此生,无复容交会。
安知三故人,一夕今相对。绿鬓既先凋,行恐成聋瞆。
妻孥幸无恙,幼稚尽成大。两君盖神佑,滇蜀出万隘。
仆也疾未平,中朝谢俦辈。举目孰不改,身存心可碎。
那择儒与佛,有得差为快。既揽淮南春,雕阑杂锦绘。
使者官事馀,翩然动旌旆。连舫指空江,但见天垂盖。
驳嶂立阳赧,受日腾光怪。阴壑霭如云,蒙茏奏悲籁。
阴阳有开阖,一气无迁代。谁云逝者多,澄川故如带。
举觞酹冯夷,布席卧惊汰。聊与平生心,从容托江濑。
病足闭关谢客,谁带飞云扣门。云是中离弟子,遥宗孺子云孙。
调御真人植大树,浩劫洗尽雷云痕。幽光独留太古色,秀色占断桄榔村。
盘根错节几千尺,太阴惨澹龙蛇奔。宝坊百事付陵谷,休上人笔悬沙门。
岂知此树亦千古,老干尚作新花繁。淋漓夜半战风雨,雷公电母相吐吞。
天年屈指几轮转,长松偃柏皆儿孙。要知菩提本无树,于有佛处谁能尊。
塔铃丁东吉帛裂,诃子错落钩辀喧。庞眉老僧憩寂坐,石幢风细搴经幡。
何王宫殿化佛国,金枝玉叶空无存。牧歌樵唱自今古,春风秋月磨朝昏。
词客凄凉半亩宅,废井尚罥蘋婆根。梵王宫前种秋菊,连天腐草流萤燔。
贝多写经大无量,试与桃梗从头论。护持此树龙象力,冰雪排尽留春温。
湟槃草木尚不朽,托根何不祇树园。
重阳风雨滞幽斋,失意人难作遣怀。篱菊已花还觅醉,便须沽酒拔金钗。
颓墉依旧纪红毛,露冷云寒野鼠嗥。负固夜郎曾自大,恢张天网更谁逃。
鲸鲵势绝波涛静,台厦勋悬日月高。世盛永无烽火警,太平黼黻属吾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