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
体弱多病总是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梦中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披衣而坐,心中感慨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俯仰窗外天地,只觉一片孤寂凄凉
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让人心烦意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注释
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缺月:不圆的月亮。
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未央:未尽。
明灭:忽明忽暗。
岁时:时光。
起:起来。
行人:诗人自指。

赏析

  诗是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这首诗写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乎越来越响。这在不眠之人听来,又增添了烦乱,心绪愈益无法宁贴,“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巳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而独卧秋床的诗人目不交睫、转辗反侧的苦颜,也就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刘禹锡《秋风引》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所谓“最觉风露早”,亦即刘诗“最先闻”之意。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三不堪。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颈联“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能极尽曲折往复之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050年(皇祐二年)。当时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秋声扰攘,悲从中来,作了这首诗。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你喜欢
先生场屋文之虎,气慑狐狸自不知。
老去莫嫌官尚冷,灞桥风朋要新诗。
偶思暖老庖玄鲫,公遣霜鳞贯柳来。
虀臼方看金作屑,鱠盘已见雪成堆。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缥蔕缃枝出绛房,绿阴青子送春忙。
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佛桑。
落日孤烟知客恨,短篱破屋为谁香。
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
慎□重高鼎,宣威屡干方。
夷吾欣在晋,尚父果兴唐。
剑佩凌烟阁,笙歌逸老堂。
犹闻病乘馹,遗恨隔清光。
岁昔在乙巳,送君入上京。
乱流济扁棹,两岸多莺声。
一别讵能几,今又送君行。
浓谈殊未尽,衷曲还愤盈。
燕蓟正雨雪,胡为独北征。
行途登泰岱,吴门望正晴。
上有无字碑,秦汉铭已倾。
秣陵旧都地,守重隔江城。
国初宿屯戍,五卫列藩营。
自从崩圯后,洲渚坦以平。
何当存犄角,识者为心惊。
袖中有短疏,意在扣宸明。
远臣既建白,公辅会相成。
愿君且静默,造物忌取名。

清言聊共晤,白发竟忘愁。柳暗门常闭,花飞村自幽。

存交怜故尉,往役见诸侯。浊酒时相慰,山田薄有收。

柳叶参差兰叶长,西邻春酒郁金香。吾生不饮唯搔首,此物多情故恼肠。

发已镜添新岁白,书仍笔点旧时黄。向人节序年年异,来往犹烦礼数忙。

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声高木叶飞。
近听始知双橹响,一灯浮水夜船归。

跨鹤仙人冰雪颜,结楼宴坐月中闲。笙声夜响闻天外,桂子秋香落座间。

斜日黄来渔浦树,隔江青度海门山。西风满抱登临兴,携酒何时一往还。

斜阳淡淡柳依依,立马桥边客去迟。昼锦已成蝼蚁梦,夜台应愧鹡鸰诗。

薄荐豆粥无传法,蒲扇桃笙有贱时。千载孝标裙帔恨,凭谁笺示故人知。

十载衣冠一老臣,归来踪迹寄江滨。藏真渔酒堪乘兴,飘泊羊裘好结邻。

南粤烟霞随藿艇,金华勋业付丝纶。六鳌此日知能绍,沧海谁怜理钓人。

好爵洵可贵,不贪良独难。《道德》五千言,止足为真诠。

汉时二疏志,千载称大贤。岂不念苍生,身遂名亦全。

象齿何为焚,膏明将自煎。因君振遥策,怀古心悠然。

神君飞舄乍鸣驺,小范胸兵克壮猷。团练使民皆有勇,戈袍为我赋同仇。

鱼来入釜驱三面,雀亦飘翎遍一州。张弛只知持国体,独醒不肯笑时流。

杨柳遮大堤,游女往何处?云破棹歌寒,鸳鸯时飞去。

姑恶,姑恶。
姑不恶,新妇恶。
不闻姑声骂妇错,但闻妇声数姑虐。
汝夫汝夫汝所严,汝姑又知天之天。
高高在上胡可言,纵有可言当自冤。
以天感天天自还,姜归愈敬姑复怜。
胡愤而死鱼龙渊,至今谇语春风前。
姑恶鸟,家私休与外人道。
道与外人人转疑,去归何尝说姑好。
世间泉石本无价,那更天然落景中。汉佩琮琤寒溜雨,
秦箫缥缈夜敲风。一方清气群阴伏,半局闲棋万虑空。
借问主人能住久,后来好事有谁同。

广文书到苦言贫,饥饿看山蒜发新。食少花猪儿女瘦,规依白鹿学徒亲。

经师自古归儒者,《大雅》须教有替人。莫倚官间无一事,但吟蝴蝶句通神。

东风著意催帆挂,妒杀一庭欢聚。元夕灯红,金尊酒碧,刚寿坡公初度。

淋漓激楚。笑十载荒唐,请缨无路。花好长安,等闲色养高堂负。

且唱大江东去。怅澜翻渤澥,澄清谁许。万里计偕,祖鞭争著,欲答太平时数。

苍茫北顾。慨王气葱茏,半迷尘土。知道诸君,各有金门赋。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