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南乡子》,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春愁。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得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愁”。有人说,这是点明时间,却没有想到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才会产生。作者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变成“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这些烟枝雨叶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此词给读者的是“愁云恨雨,满目凄清”的感觉,而拆碎下来,却是烟、雨、落花与鹧鸪的叫声而已。但就在开头这十三个字里,却使人觉得这些碎玉零珠滚滚而来,既是互相连贯,又能互相配合。说到底,这都是作者那条感情丝线上悬挂的琼瑶,它们是由感情组织在一起的。
这首词属于“单调小令”,但它有个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韵,后十七字换仄韵。从韵脚的改变,使人产生一种分了上下片的错觉。实际上这首词在行文方面也的确如此。前十三字,以比兴见作者情思;后十七字,用叙述方式说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乡愁。在韵脚上似断,而在文字和内容上却一气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意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也。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冠冕耀通衢,罗绮照芳春。珂马等列侯,洋洋意气新。
观者叹且信,黄金能贵人。黄金本假借,观人自失真。
穷闾处约子,读书苦长勤。书声振悲风,莫次甑中尘。
敝褐三十年,一绂难贲身。问子何事此,好义已忘贫。
未必书生气尽寒,食常不足为居闲。清于孺子沧浪水,瘦似诗人饭颗山。
欲向田文弹铗去,恐因丘嫂颉羹还。闻君自有江湖量,肯为枯鱼少破悭。
荔浦归来帘不捲。青犊千群传羽箭。追思鹤化广陵涛,廿年黄鹄歌成怨。
凤毛今喜见。彩衣犹带御香浅。待重来,板舆昼捧,早自看花遍。
千岁冰桃琼液溅。嘹亮笙箫声近远。锦筵开处记调羹,霜螯雪鲙金刀断。
龙池鸾诰显。红绫春饼曾相荐。最难忘,双驹绕膝,绛蜡烧银剪。
三载相依葛与瓜,一尊为别忽天涯。君先归路经回雁,我正幽栖似浣花。
好去乘时追俊彦,莫嗔无力荐才华。城中若见渔樵客,须问浮溪老圃家。
明明隐祖,允赖匡襄。笃生国嗣,曰怀曰康。宗枝蕃衍,奕叶隆昌。
夫人之泽,地久天长。
朔方大野何寥哉,悲风惨淡从天来。初如巨壑吼阴浪,忽似晴空行怒雷。
严风吹霜石为裂,淅沥飞沙砭人骨。万里书生二十馀,匹马来为朔方客。
朔方之人胆如斗,不斗才华斗身手。无复悲歌慷慨声,犹能使气屠鸡狗。
凭高仰视太行山,山气空濛紫翠间。东西日月自吞吐,今古烟云相往还。
太行势尽西山起,凤舞龙蟠耸神伟。昨夜燕山雪作团,散落飞花汉宫里。
朔方猛士气凌云,白首防边未策勋。马上相逢泪如泻,嗟我何为朔方野。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