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楚天千里清秋。没有执手相看泪眼。只有阴山,胡马难度的阴山。这里,猎猎的风,将你的寸寸青丝吹成缕缕白发。岁岁年年,你望见的是连绵千万里的黄沙,人在天涯。
魂牵梦绕中,你将她翩翩的像打开。一遍遍回想,她的温柔她的笑。直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些离别和失望的伤痛,已发不出声音来了。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绿鬓:谓乌黑发亮的头发。古人常借绿、翠等形容头发的颜色。斗,斗取,即对着。霜花,谓白发。
强半:大半、过半。
金屈戌(xū):屈戌,门窗上的环钮、搭扣。此谓金饰(即铜制)脚屈戌,代指梦中思念的家园。
玉鸦叉:即玉丫叉。丫叉,本为树枝分叉之处,后泛指交叉形象的首饰。这里谓“玉鸦叉”是借指闺里人之容貌。
生怜:谓看着画图上她那消瘦的身影而生起怜惜之情。生怜,可怜。
这是一首边塞行吟咏叹的词,表达了词人在荒凉的异地对人生的哀怜,也透露出纳兰性德自身对于官场的厌倦。这出使的几个月,纳兰性德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天之涯度过了,面对着连绵的阴山与漫天的黄沙,满头青丝怎能不迅速花白。于是睡梦之中不免魂飞故里,重又看到了家中金碧辉煌的屈戍。恍惚中,头戴玉鸦叉的妻子在缓缓地展开画轴(或许那上面正画着她日夜所思之人),那花容似乎因思念瘦损了很多,令人油然生出怜惜之情。
词中第一句中“阴山”一方面是实指,即是如今也能一睹的阴山,但古代诗词中经常使用这一形象,它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是汉胡分别的地理标志,中原与蛮荒的分野处,文明与野蛮的交汇点,也因此,在这儿的读书人,尤其是汉文化影响下的读书人,都会有一种极强烈的失落感,无端而起怅惘,这是一种丧失归属感的表现。这是纳兰性德每次出使途中所写词中典型的心理。
上片写现实边塞之景,下片写梦中家居之景。阅读这首词时,纳兰的情之真、意之切如在目前。边塞诗词属于古代诗词的一个支流,边愁主题则属于悲一类,纳兰性德这首边塞行吟咏叹的《浣溪沙》,也属于这类。 [4] 词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戌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凄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这首词大约作于此行中。
属国归来重列卿,杨家金穴旧知名。似传重订冰山录,那得长谣颍水清。
仙仗入,箧书倾,空令请剑壮朱生。好奇事尽归方朔,殿角微闻叩首声。
絺绤虽凄其,授衣尚未至。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
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远协尚子心,遥得许生计。
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
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
唐宋之间五十祀,六姓一十四天子。一镇东南屹然峙,乃与五代相终始。
夹马营,真人生。华山隐者堕驴笑,天下从今始太平。
翩然卷甲输归诚,铁券金瓯垂令名。天意亡唐不可挽,固知神器难力征。
又况东南地势难与西北争,后来南渡嗟何成。谋国岂合学孤注,竖儒乃议勤王兵。
君王智略济神武,与民休息成乐土。莽莽中原纷弈棋,烽火漫天震鼙鼓。
六桥风月圣湖烟,百万生灵独安堵。怜才一事更可人,足使孤寒皆气吐。
司勋毷氉一青衫,文绮蒲轮来幕府。钱塘祠宇肃清高,灵气英风照千古。
时清将种更儒巾,子孙世列清华谱。兰芽瑜珥何联翩,灵运诗篇先述祖。
即今遗像俨须眉,纸上飒爽来英姿。锦裘骏马好结束,想见江东转战时。
烟敛木微脱,声知天地秋。月华当水净,霜气逐云流。
楚泽元多怨,骚人最善愁。那堪闻入破,枨触动离忧。
记年时、荔枝香里,深红一片成阵。迎风浴露精神爽,谁似阿娇丰韵。
黄昏近。望翠幕玳席,粉面云鬟映。娇波微瞬。向烛影交相,歌声闲绕,私语画阑并。
佳期事,好处天还悭吝。莺啼燕语无定。一轮明月人千里,空梦云温雨润。
萧郎病。恨天阔鸿稀,杳杳沈芳讯。日长人静。但时把好山,学他媚妩,偷就眉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