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

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国家命运仍很艰难,战争连绵至今未断。

全国各地哀声遍野,十年军用征敛不堪。

众官致力宰割剥夺,无暇忧及民心思叛。

横征暴敛名目繁多,贤者重视以德为先。

韦生你正年富力强,通达事理识见不凡。

前去掌管荆法纲纪,喜你执法正直不偏。

定使那些贪官污吏,从此之后再无脸面。

若要解救民生疾苦,害民之贼应先惩办。

洒泪送到岷江边上,上天也觉无限伤感。

你去做出良好政绩,安慰我的深情忆念。

注释

韦讽:成都人。浦起龙注:“韦讽,成都人。公宝应初(七六二年),先有送韦摄阆诗,兹岂归后即真,公复送欤?”

上:恐当作赴。唐人多赴上连文。《唐书·来琪传》:“以填充淮西申、安十五州节度观察使,填上表称淮西无粮馈军,请待收麦毕赴上。”又《国史补》:“德宗非时召吴凑为京兆尹,便令赴上。”是其证。也可以单用一“上”字,如储光羲《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未上,即未赴上,是说还未去作太祝的官。又李商隐《白居易墓碑铭》:“(太和)九年,除同州,不上。”不上,是说不去做同州刺史。

阆(làng)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

录事参军:官名,职责是掌管文书,督察治所,宣达教令,兼管狱讼捕亡等。

国步:国运。《诗经·小雅·白华》:“天步艰难。”又《大雅·桑柔》:“国步斯频。”

兵革:指战争

休息:停歇。

万方:全国各地。

嗷嗷(áo):哀鸣声。

十载:自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至广德二年为十载。

供军食:供给军队的费用。

庶(shù)官:众官。指一般下级官吏。他们缺乏远见,不知剥削过甚,百姓反侧不安,就要引起大乱。

务:专心致力。

割剥(bō):宰割剥夺。

不暇(xiá):没有工夫。

反侧:指民心不安。

诛求:指横征暴敛。

多门:名目繁多。

贵为德:重视实行德政。

富春秋:年岁还多,即年富力强。富春秋,谓年少。《汉书·高五王传》:“皇帝富春秋。”颜师古注:“言年幼也。比之于财力,未匮竭,故谓之富。”

洞彻:通达事理。犹通达。

清识:清明的见识。

操持:掌握、管理。

纲纪:指法制伦常。《白帖》:“录事参军,谓之纲纪掾。”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操持纲纪,纠弹贪污,正须正直的人,故曰喜见。

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这里喻指正直无私。

当令:当使。

豪夺吏: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

无颜色:脸面。意谓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渔百姓

必若:若要。如果一定要。二句可谓一针见血。

疮(chuāng)痍(yí):创伤,比喻战争后民生凋熬。

蟊(máo)贼: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诗经》:“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注:“食根曰蟊,食节曰贼。”黄生云:“军国事繁,征求固所不免,尤苦贪墨之吏,从中更朘削耳。有同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必若二语,亦无奈何中作此痛哭流涕之论耳。

大江:指岷(mín)江。

高天:上天。

行行:连续不断。

树佳政:建立美好的政治

赏析

  此诗二十句可分为三段,三段的内容既互相平行又层层递进,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开篇八句为第一段,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重心落在人民疾苦上。十年的战乱,惨重的徭役负担,逼得人民啼叽号寒,哀声遍野。这一层概括了当时形势翻人民的苦难。但当时的战争是一场捍卫统一的正义战争,因而对战争造成的疾苦,诗人未作更多的谴责,这里如实写出,目的是为下一层作铺垫。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揭示出最严重的时弊和人民疾苦的真正根源。那些官吏们雪上加霜,疮口撒盐,不顾人民死活,专务敲骨吸髓,各种苛捐杂税,造成了民心不安。诗人对庶官的谴责,对民生艰难的忧愤,情感深切“贤者贵为德”与“庶官务割剥”形成对照,托住上段,启开下文。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诗人称赞友人见识卓绝、正直无私。“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表露出诗人把友人列为“贤者”,希望友人救民于水火,惩治贪官污吏。“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二句,正面表达了诗人“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揭示了封建官吏“盗贼本王臣”的罪恶本质。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挥泪临大江”,大江的奔流犹如诗人的泪水,“高天意凄恻”,诗人的凄恻之情就像浩渺的天空,流露出诗人关切人民痛苦,对韦存在着很大希望,故既告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这挥泪,不只是为私人交谊。“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写出了诗人利用友谊来勉励对方,希望韦讽此去不断的为人民做点好事。把诗人的友情和忧国优民之情糅合一体,水乳难分、似漆如胶。

  此首送别诗,概括描写了战乱中人民的苦恨,揭露了当时社会横征暴敛的真实情况。言辞犀利,感情强烈,内容深刻,气度恢宏。

创作背景

  据诗中“十载供军食”句,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距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刚好十年。诗人观察到百姓疾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版本一)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版本二)

市井三墩北,招提百丈东。
晴云披叆叇,寒日弄瞳曨。
滴沥林梢雨,凄凉盖影风。
我惭追骥足,策蹇走巴僮。
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富贵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过秦淮旷望,
迥潇洒、绝纤尘,
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时度疏林,
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千古行人旧恨,
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
红凋岸蓼,翠减汀萍,
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
上楼来照黄昏。

乍作槿花看,荣枯漫自繁。谓桑来佛土,何补一丝寒。

我在漓江上,君行瘴海浔。因劳南去梦,暂望北归心。

别后年华改,新来雨露深。凭栏望书信,一字抵千金。

蕊珠闲居兮作七言,琴心三叠兮舞胎仙。
呼汲日月下上云烟兮,回紫抱黄入丹田。
一面宗泥丸,六府主丹元。
五蕤应两扉,九微彻三关。
明堂閟虎章,玄阙森龙幡。
素衣以便重裹朱带,绿华裙上有黄裳。
子丹兮常在两眉端。欲求泥丸满,
直须丹元存。灵台贮清明,
太极涵肧腪。升坎降离凝正一而融三五兮,
付之灵坚童子玉池太和官。重楼十二环兮兰玕,
朱鸟白石源兮潺湲。专闭御景而握固兮,
嗽咽金液溉灵根。胎津溢而琅英饱兮,
积精累气而成真。高研恬淡兮道之园,
物物不干兮泰而平。身披凤衣衔虎符兮,
控驾三素蹑飞霞而升广寒。东西两目兮倚天,
木阴阴兮泉涓涓。

薤露盈驰道,臣民候挽齐。山河俄改色,草树尽含凄。

象卫过金马,刍灵出碧鸡。有髯攀不及,怅望鼎湖西。

海上仙人唾作花,腰垂文绶玉琳华。白鸾翅满蓬山雪,赤鲤鳞开阆苑霞。

一自丹泥蟠石鼎,几劳绛节驻云车。归来笑指红桐树,可有灵根出露芽。

木叶迎风下,孤亭傍水开。何时寻旧约,载酒过江来。

酒,索茶,遂开玉川月团,取太初顶雪,和以山西羊酥,以石活火烹之。而瓶中蜡梅方烂漫,西是相与嗅梅啜茶,雅咏小酌而罢。作此词以志**清流浅见沙。沙边翠竹野人家。野人延客不堪夸。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古铜瓶子蜡梅花。

东坡久不出,孟载亦已矣。一朝风雅擅千秋,六百年间两壬子。

吉祥古寺荒苍苔,西江省掖安在哉。更逢我辈文酒会,看花又向城南来。

今年闰岁春尚浅,草色才青柳条软。桃花李花漫烂开,新红乱飐玻璃盏。

诸公豪迈世绝伦,狂歌雅谑皆天真。浩劫不须问前后,座中俱属当时人。

槛外西山衔落日,诸公有兴转超逸。春水平铺玳瑁筵,香风争送珊瑚笔。

气酣诗就声铿锵,花前酹酒呼苏杨。千古风流有同调,九原一笑神洋洋。

小住人间五百年,因缘真是午桥仙。应期却笑河汾早,占节从教寇相先。

独立青云高两地,曾扶红日见三天。封疆峻极连华岳,饮寿应宜吸锦川。

营营不自息,暌阔数年情。林下期难遂,人间事旋生。
鸟栖寒水迥,月映积冰清。石室焚香坐,悬知不为名。

迢递川原瘦早霜,菊黄槐绿送秋忙。碧鸡金马看人淡,白鹤瑶琴伴意长。

敢忘恩波天与阔,自伤痴拙老添狂。朔风也重袁安卧,夜夜追寻到枕凉。

诗家今独步,舅氏大名稀。屈宋堪奴仆,曹刘在稀挥。

禅心元诣绝,世事更忘机。最喜熊儿去,遥怜雁羽飞。

九秋悲偃月,万里寄摩围。昭代新周典,明年归未归。

青枫江上叶萧萧,汴水淮云去路遥。宫烛渐低乡梦断,家山将近客愁消。

霜寒铁瓮秋闻柝,月落扬州夜听潮。厚禄故人如我问,白头甘作惠山樵。

掬月拈花迹已非,旧题零落澹禅扉。高人去后清风歇,丛石孤松近十围。

忆昔旅怀烦扰,怕听蝉鸣林筱。今岁早催凉,切莫更催日皎。

可晓,可晓,窗外一声知了。

一棹沧江上,烟流带浦沙。
小桃通细涧,别浦入荷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