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
微雨轻敲着荷叶,发出细碎急促的声响,不一会也洒湿了衣裳;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一阵清凉。
忽而雨过天晴,喜鹊喳喳喧闹,迎接朝阳;鸥鸟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尽情游翔。
经过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醉意全消,神清气爽。
空碧:即“碧空”。
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指沿途有荷花,下的雨不大。
蘋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蔸之末。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
喧:声音大而嘈杂。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
狎(xiá):亲热、玩乐的意思。是说水鸥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尽情地玩乐。
酲(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里指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极精采。两句诗应连起来读、连起来讲: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忙于“议”,“议”什么?“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和感受:“荷雨酒衣湿”,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太阳又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往往用拟人化手法写天气,姜夔《点绛唇》中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尤有名。但比较而言,王质以浮云“议阴晴”涵盖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联承“阴”。先说“荷雨”,后说“酒衣湿”,见得先听见雨打荷叶声而后才意识到下雨,才感觉到“衣湿”。这雨当然比“沽衣欲湿杏花雨”大一点,但大得也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酒湿,反而凉爽些。“蘋风”是从浮萍之间吹来的风,说它“吹袖清”,见得那风也并不狂。雨已湿衣,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表明如果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鹊声”一联承“晴”。喜鹊喜干厌湿,所以叫“干鹊”。雨过天晴,喜鹊“喧”叫,这表现了鹊的喜悦,也传达了人的喜悦。试想:荷雨湿衣,虽然暂时带来爽意,但如果继续下,没完没了,“山行”者就不会很愉快;所以诗人写鹊“喧”,也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心声。“喧”后接“日出”,造句生新:“喜鹊喧叫:‘太阳出来了!’多么传神!“鹊声喧日出“,引人向上看,由“鹊”及“日”;“鸥性狎波平”引人向下看,由“鸥”及“波”。鸥,生性爱水,但如果风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雨霁风和,“波平”如镜,鸥自然尽情玩乐。“狎”字也像“喧”字一样用得很精彩,“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这里都适用。
像首联一样,尾联也用拟人化手法,其区别在于前者正用,后者反用。有正才有反,从反面说,“山色不言语”,从正面说,自然是“山色能言语”。惟其能言语,所以下句用了个“唤”字。刚经过雨洗的“山色”忽受阳光照耀,明净秀丽,“不言语”已能“唤醒三日醒”;对于并未喝酒烂醉的人来说,自然更加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出“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往来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送君归去不胜情,共国犹悬两月程。黎母山前开晚照,苏公楼外正秋清。
槟榔过雨垂空地,玳瑁乘潮上古城。到日从容问耆旧,为予再拜海先生。
搜胜寻真路欲迷,剪繁除碍共攀跻。焚茅绕径穿云入,濡墨抽毫扫石题。
壁藓含烟笼外户,虹泉喷雪落前溪。何劳骄语龙歌兴,且沐兰汤拂涧霓。
晨兴骑白鹿,登览水帘洞。喷壑瀑布泉,千丈自鸿絧。
六月长吹霜雪蜚,四时不断风雷动。歘若玄岩闪飞电,隐若晴空县螮蝀。
初讶银河洒碧天,复看珠箔捲苍烟。光没云林曳匹练,响韵松风和五弦。
上有峍屼壁立之巨石,下有萦洄不测之清泉。百步九折始能前,但见玄猿啸古木,青鸟群巢珠树颠。
洗药泉边多羽客,班荆藉卉醉留连。龙虎之衣何飘摇,鸾凤之舞何蹁跹。
遗我流霞觞,饮我瑶池酒。左拍麻姑肩,右携玉女手。
其颜如舜英,相将采尧韭。山中玉液复堪餐,吾与汝曹俱不朽。
借问蜉蝣空楚楚,金石焉知龟鹤寿。
谈兵早佩威宁剑,谪官独抱端明砚。端明匪砚是断碑,割剩天边紫云片。
十二字余墨妙诗,节角依然露生面。丞哉丞哉定谁负,镌名钤印相矜衒。
蛮烟瘴雨久沈霾,重扪十指精神见。乃知古之学道人,定力非关出研炼。
君不见江岸衣冠匿影过,几曾寥廓捍虞罗。厥后大功溃成九华坐,闻召即至回谴诃,此时此砚百遍凭摩挲。
想当下南昌,檄书快意蠲宿疴。及其归阳明,语录微指醒群魔。
而于学道之人一一若无预,儒林将相史策空分科,何来高第弟子入室还操戈。
逆阉固无论,张桂庸足苛,只合携持二松四槐日对哦。
请因公砚质疑义,石不可转墨可磨。
了却尘嚣问大还,寒花清昼自闲闲。苍颜不老霜前色,卧雪斋头亦小山。
瀛洲飞彩云,万树桃花春。翩翩骑凤侣,恐是避秦人。
侧窥浑沦妙,幽探元化真。徒令多欲者,千古恨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