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未明

先秦·佚名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东方还未露晨曦,衣裤颠倒乱穿起。裤作衣来衣作裤,公家号令我惊惧。
折下柳条围篱笆,狂汉瞪眼真强霸。不分白天与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释

衣裳: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公:公家。
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樊:即“藩”,篱笆。圃:菜园。
狂夫: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曰:"夫之在家,从不能守夜之正时,非出太早, 即归太晚。妇人称之为狂夫。"他以为此诗出自妇人口吻。而且"折杨柳为园圃之藩篱,所以防闲其妻者 也。离去复于篱间瞿瞿然窥视,盖有不放心之意"。
瞿瞿(jù ):瞪视貌。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赏析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奴隶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而行将喷发的愤怒。正因为作者是从奴隶的身世遭际出发,抒发对于现实的愤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对统治阶级确实有一种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前两章“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诗人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铺叙具体的劳动场面,或者诉说劳动如何艰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间出现的难堪而苦涩的场面来写:当一批劳累的人们正酣睡之际,突然响起了公家监工的吆喝声,催促着他们去上工。这时东方还没有一丝亮光,原来.寂静的夜空,一下子被这叫喊声打破,劳工们一个个被惊醒过来,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乱作一堆,急成一团,真可谓洋相出尽。天还没亮,官差即来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经下达了,以致可怜的役夫们在忙乱之中把两手伸进裤管,把两脚蹬进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颠倒穿了。按理说,上下衣裳的区别是很大的,能够穿颠倒了,不光是因为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们并没从梦中醒来,他们可能头天夜里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脑尚未缓过神来。这一情节极富戏剧性,十分幽默好笑,却又饱含悲愤,笑中滴泪,生动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凶狠以及役夫的凄惨。“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便运用得真实巧妙,写出了奴隶们在公爷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处境。前两章的“颠倒”二字,还会令人自然联想到末一章“风”(早上与“莫”(即“幕”,晚上)的“颠倒”。衣裳的错乱,黑(夜)白(天)的颠倒,正说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谓一语双关。

  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说明:报时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这诗是讽刺国君号令不准的诗,而国君的‘不时’,又在于司时的官吏不负责任。古时无准确的钟表,故而司时的官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时的官吏每天搞错一点点,积年累月,经过一定时间,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误差。司时官吏失职,当然朝廷秩序也会一片混乱。本诗在于讽刺司时官吏不准确报时,以致群臣见国君的时间混乱,官员手忙脚乱,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误时,遭到国君责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绘,寥寥八个字,就把奴隶们艰辛的苦役和监工走狗的凶恶嘴脸和盘托出,一泻无余。这些描绘都切合环境和人物身份,读来仿佛见其人,闻其声,神态态毕现,栩栩如生,颇有真实感。

  全诗三章,皆为四句。每句两个音拍。前两章运用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渲染环境气氛,突出事物特点。且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尽情抒发抑郁情感,增强了音乐效果。第三章则转变风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显得起伏有致,使得诗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通篇明白晓畅,语言通俗易懂,未明颠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日常语言,以此为诗质朴自然,充满无限的生命

  《齐风·东方未明》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其一,《东方未明》为乐歌,在结构上回环复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换了一个或几个字。 这种回复重叠,规律中有变化,严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时的和声,也是表述意思的层层递进和对内涵的强化作用。(《随园诗话》)但就作诗而言,重词叠句与反复咏唱是为着尽情抒发情感的需要,这在《诗经》其他诗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经常运用。这样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增强音乐效果,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同时,也便于记忆与传诵。其二,诗人善于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反映生活。例如“颠倒衣裳”的细节描写, 其三,语言通俗易懂,读之琅琅上口。例如“东方”、“未明”、“颠倒”、“倒颠”、“狂夫”、“不能”等词汇,都是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言,用在诗中,质朴自然,恰如其分。这些词语历经了三千余年的风雨,仍然葆有无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们的口头与书面用语之中。此外,全诗以四言句为形式,每句两个音拍,二二的节奏。前两章排列工整,键行和押韵有规律;第三章则起伏有致,跌宕变化。这种不拘一格的韵律节奏,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

  猜你喜欢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自种幽香傍短棂,荷锄政用雨冥冥。
山家安得瑞龙脑,春事不专红鹤翎。
持身东风论甲乙,与遮西日费丁宁。
何年得似熏笼锦,茗碗时时为乞灵。

炎月南闽丹荔子,绛绡微皱裹明珠。金盘数颗已堪赏,何况莆阳十万株。

外家新赐苍龙璧,北焙风烟天上来。
明日蓬山破寒月,先甘和梦听春雷。

方更仲律清和节,正是南讹化育时。无限元元齐歌舞,恤刑新诏下天墀。

云环独?细蜻蜓,雪手轻柔玳瑁筝。飞雁一行挑玉柱,十三弦上语嘤嘤。

忆昔去家三千里,未有交游托燕市。当时独闻刘海峰,每把清尊说吾子。

尊府多年为贵臣,君才气更凌青云。会稽禹穴华岳顶,胸中万里千嶙峋。

归来风月澹襟抱,势去金貂非等伦。君爱朋交重圭璧,不恤家空徒四壁。

壮士论心天地閒,往往狂歌同落魄。去君远下沧江烟,醉卧白云天上船。

西风落叶东流水,挢首南鸿思北燕。新知强对伤怀抱,未若平生故交好。

海峰老隔黄山云,见子依燃蓟门道。雄才应勒万里勋,收身岂厌五湖岛。

但愿为龙我作云,对子玉颜长不老。千里淮南云水昏,几人流落怜王孙。

平生志意讵如此,离绪茫茫何可论。

广陵城上秋潇潇,涛声欲来风色骄。闻道蹴天三百里,不知何似浙江潮。

旖旎薰风柳乍醒,榴花刺眼媚遥汀。
傍人桐树枝枝绿,出水荷钱叶叶青。
陇外乔桑飞雊雉,阶前茂草隐新萤。
春从杜宇声中去,空翠浓阴又满庭。

数家鸡犬水云乡,隔断红尘路渺茫。洞口桃花自开落,不知人世几沧桑。

凉殿参差翡翠光,朱衣华帽宴亲王。红帘高卷香风起,《十六天魔》舞袖长。

云枝紫微内,分组承明阿。飞艎溯极浦,旌节去关河。

眇眇苍山色,沈沈寒水波。铙音巴渝曲,箫鼓盛唐歌。

夫君迈惟德,江汉仰清和。

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
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修修复雭雭,黄叶此时飞。隐几客吟断,邻房僧话稀。
鸽寒栖树定,萤湿在窗微。即事潇湘渚,渔翁披草衣。
古松树下书阴寒,云亦何心去不还。
却怪建州城裹梦,一春多在湛庐山。

屋也舟耶结此庐,得闲小憩在公余。志存作楫安天下,心拟乘槎入太虚。

对雪欲移王子棹,焚香静玩米家书。亭轩小筑聊成趣,浮宅何妨且暂居。

鸡头菱蔓满溪湾,渺渺渔村白水环。堤下行人堤上柳,夕阳驴背看秋山。

圩田依涧水,入夏未栽禾。
不是春耕晚,山中寒气多。
圣皇端拱,多士输忠。蛮觞共献,臣心毕同。
声齐嵩岳,祝比华封。千龄万祀,常保时雍。

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我忆君。

江山如此,博得青莲心肯死。怀古悠然,雁叫芦花水拍天。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