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有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此诗脉络清晰,递进有序,《诗经传说汇纂》引朱公迁所谓“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将其篇章结构说得清清楚楚。
诗一开头,借物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和季节,也写了等待救援时间之长。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常常登上旄丘,翘首等待援兵,但时序变迁,援兵迟迟不至,不免暗自奇怪。不过由于要借卫国救援收复祖国,心存奢望故而尚未产生怨恨之意。
第二章紧承上章“何多日兮”而来,用宽笔稍加顿挫,“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黎臣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卫国出兵缓慢的原因:或者是等待盟军一同前往,或者是有其他缘故,暂时不能发兵;用赋法代为解说,曲尽人情。
第三章“狐裘蒙戎”一句紧扣上两章,说明自己客居已久而“匪车不东”。黎臣已经有所觉悟,“我有亡国之状,而彼无悯恤之意,我有恢复之念,而彼无拯救之心”(《诗经传说汇纂》引邹泉语),知道卫国无意救援,并非是在等盟军,或者有其他缘故。因幻想破灭,救援无望,故稍加讽谕。
第四章用赋法着意对比,黎臣丧亡流离,衣衫破弊,寄居他国,凄凉萧索,而卫国群臣非但毫无同情心,而且袖手旁观,趾高气扬。诗人有些出离愤怒了,他批评卫国群臣装聋作哑,见死不救。诗人通过双方服饰、神情、心态的比较,黎臣彻底痛悟,不禁深感心寒,于是便直斥卫国君臣。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的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关于《邶风·旄丘》一诗的背景,历来有多种说法。《毛诗序》及郑笺等以为是黎臣责卫之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篇与《邶风·式微》均是黎臣劝君归国之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请求卫国的统治者来救助,但愿望没能实现,因此写此诗表达他们失望的心情。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相彼宝章,昭回于编。如龙斯升,如凤斯骞。
如泰山斯重,如北斗斯悬。
泰山维何,岩岩高矣。北斗维何,奎壁交矣。缅彼结绳,心焉忉忉。
皖彼科斗,不可以殽。何以似之,禹畴羲爻。
于洛有书,于河有图。圣人则之,人文诞敷。于古有训,世有格言。
格言孔嘉,垂裕后昆。
于昭元子,岐嶷夙成。群后在天,克配于京。终始典学,缉熙光明。
帝曰元子,毋怠毋盈。
元子有命,咨尔墨卿。乃召楮生,乃召管城。徵彼处士,进彼陶泓。
执事有恪,遹观厥成。
于皇尼父,载宣四教。文行是先,忠信是蹈。
曰维为善,处身之纲。谁其乐之,东平王苍。
彼臧克臧,俾也孔昌。彼狂弗庄,俾也斯亡。
嗟尔恩卿,永保全名。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恩拜稽首,对扬洪休。君子万年,永锡尔猷。
京国烟花重,卢沟雪树消。宫陈开帟幄,仙仗下箫韶。
御酒蒲萄绿,官庖芍药调。天颜多喜色,报捷在今朝。
万年海岳作金汤,一望凄然感恨长。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
上林春去宫花落,金水霜来御柳黄。虎卫龙墀人不见,戍兵骑马出萧墙。
藉草三冬日,看花二月天。偶来毛颖使,分得照邻笺。
宝翰寻钟阜,名文访富川。甑□同仰止,凭吊可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