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潮水来时,远处隐隐青山如美人的一抹黛眉,一条玉色长虹遥挂在天际。潮头到时,像是天风突然将海水吹得竖立成墙,又好似春雷初响。奔涌的江潮犹如白马凌空,又似白色的海龟驾浪而来,日日夜夜向皇宫朝拜。飞溅的浪花盘踞在杭州东南的天龙山、凤凰山,拱卫着宋朝的中心地区吴越。
天下没有这么雄伟的景色,东南地理形势优越,如此壮观的景色堪称奇绝。好似江中弄潮儿手中彩旗飞翻,踢起了一江秋天的白雪。高耸的观潮台上皇帝的黄伞盖,仰望如在天上。穿着水犀皮盔甲的军士流动如云,看那些戏水的弄潮儿们表演多么精彩。晚上潮退波静,遥远的海口处升起一轮明月。
酹江月:词牌名,即“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观潮应制:即应皇帝的命令写观潮词。制,指皇帝的命令。
一眉如抹:比喻隐隐青山如美人的一抹黛眉。
春霆:春雷。
白马:比喻江潮奔腾如白马。
琼鳌(áo):玉鳌。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相传天帝命巨鳌承载着海上神山。这里也是比喻江潮汹涌就好似白色的海龟驾浪而来。
朝天阙(què):朝见皇帝。
飞龙舞凤:指盘踞在杭州东南的天龙山、凤凰山。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蹴(cù):踢。
黄屋:帝王车盖,以黄缯为盖。
水犀云拥:形容吴越江潮的气势宏伟。水犀,指水军。
中流楫:祖逖率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后以此典形容报效国家的壮怀激烈和慷慨志节。
海门:县名。在浙江省黄岩县东北、灵江口南岸。
这首词描绘了钱塘潮的伟观和吴儿弄潮的英姿,意境壮丽宏伟,词笔飞动劲健。词上片描写钱塘涌潮到来时的奇观,甚是奇肆壮丽;下片描述弄潮和观潮的情景,亦有声有色,其中还隐寓恢复中原之志,含蓄得体地迎合了统治阶级的虚幻心理。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三句先写环境气氛。涌潮到来之前,江面开阔平静,远望对岸隐隐的青山,如同一抹眉黛。三句写宁静的气氛,以作烘托。“忽觉”二句,写海潮初起的声势。“天风吹海立”,“初发”二字,写潮声自远而近,如春雷隐隐。“白马凌空,琼鳌驾水”,两句形容潮头波涛汹涌之状。“琼鳌驾水”谓潮水如白马琼鳌,“日夜朝天阕”,当有歌颂天恩圣德之意,虽然如此,亦写出钱塘江潮雄阔的气象,不失为名句。“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上片收句,笔势一转,不再描写江潮,用意更深一层,可见章法之妙。“飞龙”二语,承上启下,引出后段感想,笔法气势,连成一贯。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三句,大笔概括。“此景”,既是江潮之景,也是整个钱塘形胜。把太上皇和孝宗的对话用入词中,有如己出。“应制”如此,可算是得体了。“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由单纯写景转入描写人物活动。“蹴起”句,形象生动。与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蹴踏浪花舞”意同而用语更胜。以“秋雪”喻浪花,亦新警。“黄屋天临,水犀云拥”,写皇帝出行观潮的盛况。“看击中流楫”,暗用祖逖之典。该词用此,也表示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末二语以景语作结,余味无穷。怒潮过后,海宴无波,飞上一轮明月。意境壮阔静美,与上文描写恰成对照。首尾呼应,写景中寓有歌颂盛世太平之意,亦可见作者的独具一格。
词人将其胸中郁勃的爱国激情与壮志,借助于“真奇绝”的壮美景观表现出来,让读者从“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击中流楫”的吴儿的飒爽英姿中感悟民族的精神与伟力,从而受到巨大的激励。
这首词是宋孝宗陪同太上皇观钱塘江潮时吴琚“应制”面作。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进早膳讫,御辇檐儿及内人车马,并出候潮门。先命修内司于浙江亭两旁抓缚席屋五十间,至是并用彩缬幕帘。得旨,从驾百官,各赐酒食,并免侍班,从便观看。先是澉浦、金山都统司水军五千人抵江下,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府水军并行阅试。军船摆布西兴龙山两岸,近千只。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则诸船尽藏,不见一只。奉圣旨,自管军已下,并行支犒一次。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执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撮弄等,各逞技艺,并有支赐。太上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这段记载既描写了此次皇家现潮的经过及其盛况,反映了南宋统治阶级的游乐生活及其粉饰升平的心理,也揭示了吴琚此词“应制”而作的背景。
诏书徵拜脱荷裳,身去东山闭草堂。阊阖九天通奏籍,华亭一鹤在朝行。
沧洲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今日却回垂钓处,海鸥相见已高翔。
临高台,瞰横江,井干百尺郁连空。下何以江,上何以空。
不有北泳之鱼,必有南逝之鸿。望不极兮意无终。
乌织西,兔投东。袖中有短札,渐将陈。口语数百千言,削为数言复湮沦。
秦筝扬,赵瑟侍。曷不欢,各心意。人何乐,乐得遂。
花影重重,乱纹匝地无人卷。有谁惆怅立黄昏,疏映宫妆浅。
只有杨花得见。解匆匆、黄芳觅便。多情长在,暮雨回廊,夜香庭院。
曾记扬州,红楼十里东风软。腰肢半露玉娉婷,犹恨蓬山远。
闲闷如今怎遣。看草色、青青似剪。且教高揭,放数点春,一双新燕。
国客闲将国艳评,燕台花史首题卿。只愁延寿难为画,倘示烟支尽解兵。
幽性不贪金屋贮,明姿如上玉山行。乍尝情事雏年纪,风味何由便十成。
西巡扈从尽鹓鸾,谁念舆图窄与宽?秦法变更由卫鞅,齐宗兴复望田单。
君臣尝胆天应悯,玉帛和戎事大难。后顾茫茫堪痛哭,不须更听雍门弹。
灵芸十五鬓如鸦。针绝写西家。捧心眉矉处,粉面映溪花。
试问苎萝畔,无忧艳,何事浣春纱。梧宫叶落珠帘下,犹闻神女堪夸。
谁信道五湖,烟水泛轻槎。待想玉床醉倚,娇无力,阁绣晕明霞。
子房王佐才,其风凛冰雪。天遣鹤发翁,圯上授宝诀。
博浪沙中千尺铁,祖龙未死胆已裂。况此喑呜扛鼎夫,不直秋风一剑血。
谈笑帷幄间,六合雄雌决。卯金四百年,只在三寸舌。
但恨汉德非姚虞,不得身为古稷契。雍熙至治如可作,岂肯脱冠挂北阙。
留城古祠今千载,碧藓溜雨眼断碣。我恐至人或不死,尚有笙鹤拥玉节。
酌泉采菊往奠之,回首芒砀堕山月。
裙腰草色,依然梦影和烟远。禁几度、乌啼花落,春去谁管。
妆楼重过处,还追忆、笑脸盈盈顾盼。只留得、惊鸿小影,画扇罗衣,云鬓薄、春山浅。
旧绣香囊,灯下抵徊看。添怊怅、韦郎老去,芳思浑懒。
玉箫虽再世,也要待、一十五年相见。觅西域,胡香四两,愿返芳魂,花更好、月长满。
广文诸生如乱麻,十有八九或起家。幅巾藜杖最困者,樊上丈人须鬓华。
丈人闻道羲皇上,屈原庄周丈人行。声名籍甚徒为耳,四海八荒莽跌宕。
扁舟布帆下赤壁,扬澜左蠡随所历。颠风狂雨向昏黑,怒涛掀天奇兀硉,馋蛟駮兽纷腾突。
一苇无处所,数口仅生活。行路难如此,一一为我说。
匡山野老坎壈人,读书空山三十春。下泽款段何逡巡,丈夫穷达付造物,委琐龌龊不足论。
臭味略相似,邂逅即情亲。江头一樽前,执手鼻酸辛。
秋风吹君唾珠玉,发函伸纸三过读,惜哉意气何刺促。
丈人行李何当来,得意江山醉金罍,富贵峥嵘亦悠哉。
君不见博陵马周新丰客,时无贞观老死无人识。
汝南昔曾谒公祠,霜日皓冽森英姿。乃今江馆坐牢落,夺目忽睹中兴碑。
神明焕若还旧观,义烈凛凛生见之。滞气激起天宇豁,快意发冢挥金锤。
生平每为二贤惜,以技掩节公羲之。不阿桓温止殷浩,遗世脱屣终游嬉。
平原突兀杲卿死,李唐中叶公能持。政令二贤书不工,只字片楮犹当奇。
矧于超出二王笔,冠冕百代书家师。坡仙论书至公止,此本于公又奇至。
正笔篆玉藏李斯,出笔存锋兼汉隶。古硬陵轹瘗鹤铭,韵胜韬抉兰亭记。
离堆雄峻仅能亚,画赞沈深还栉比。书法至此为绝尘,顿觉诸家异端异。
恢宏正大极遒紧,驰骛刚方穷壮丽。万古千秋讨贼心,二十四城忠义气。
惜哉岁久颇残缺,苔蚀潮舂寖磨灭。去国几年似者希,沧海遗珠亦奇绝。
酒酣对酌虎贲郎,况乃摩挲是明月。断画崭崭屹断金,倔彊常山笔端舌。
中间剥泐尚含胡,惨淡中丞面馀蔑。载看激裂壮士肝,意苦时危将泣血。
置书勿论抚膺叹,更有何人似公节。忠贞端不负巡远,文字尤令重元结。
只今谁识段文昌,世上焉知李希烈!终南太华皆可磨,后人竟莫堕嵯峨。
惟馀浯溪青天一片石,照耀邃古驰江河。谁能与世见此不朽业,荡攘邪秽蠲祅痾。
再立元气攎浇讹,踵武至德肩元和,九原起公吾其歌。
桑柘影重重,人烽往日同。饧箫欢稚子,社酒醉村翁。
牧笛斜阳外,书声流水中。三年前屈指,此景遍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