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花鸭身无泥渣,阶前徐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颔联展现了诗人发现花鸭致祸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状,进而在尾联直接呼劝花鸭: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鸣”,这也是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这首诗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
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
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我闻豫章境,势胜所至生。山皆撞空活,水有照骨清。
其间佛老宫,往往联飞甍。人王邑一隅,古屋才数楹。
尘点自不到,日饱松风声。十丈挂溪影,虹桥插峥嵘。
揶揄下?魖,踉跄笑麇麖。师方得所欲,振锡了不撄。
非如入流子,横计多馀赢。秋畦蹲鸱老,昼饭宜香粳。
由来介石身,忽作归云轻。
晏起已嗟为惰甚,讵堪酒病复相婴。未忧居养能移气,当念怀安实败名。
便腹亦尝居睡癖,腐肠非是醉时清。辰乎径去谁能止,壮志毋宜恃晚成。
边顾文章伯,声名三十年。价高双白璧,调逸两朱弦。
忆昨初倾盖,看君早著鞭。龙门愁峻绝,骥尾慕寅缘。
中岁逢迎阻,清宵梦想偏。盍簪重见日,鸣玉并朝天。
置酒春壶满,题诗锦字连。城隅方曲宴,陌上忽离筵。
言送东南美,真如李郭仙。望尘悲往路,临水惜徂川。
吴会浮云外,燕京落日边。相思日延伫,须枉济江篇。
秋瓜被露井,引蔓终不实。同受天地生,安知我实劣。
惊风吹野草,寒皋清露结。飞蓬怀故根,山川渺难越。
一身苦不保,俯仰两自失。劳生理所安,感君心察识。
落日下平林,倦鸟投故枝。如何负同类,孤生多受欺。
黄鹄一失所,万里身安归。远道未云苦,卑栖常自危。
孤鸣时慕侣,中夜有馀哀。焉得君子心,忠信两不疑。
豫章初萌芽,苦蒙霜雪委。春风草木滋,精气悲已馁。
惜兹成物艰,反恨生材美。偃卷犹力争,委心固所耻。
日夕牛羊归,旁皇不能已。
瀛海曾收百丈涛,浮云又见万峰高。久拌圭组同鸡肋,岂有功名识马曹。
玉署自难留永叔,青山未解负张褒。仲宣近许论诗律,缥缈云门别梦劳。
黄鹤仙人不少留,洲名鹦鹉更堪愁。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江山独此楼。
汉口夕阳衔远岫,武昌寒郭浸春流。烧痕满地闲生感,回首烽烟野戍秋。
携壶凭槛塞云横,怀古荆门镇重兵。春柳久荒陶侃垒,寒潮直上吕蒙营。
沧桑尽付邯郸枕,烟月全销玉笛声。唯有芳洲春草色,年年还傍大江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