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花鸭身无泥渣,阶前徐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颔联展现了诗人发现花鸭致祸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状,进而在尾联直接呼劝花鸭: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鸣”,这也是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这首诗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
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
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峨峨郁孤台,下有十万家。喧呼隘城阙,恋此明使车。
忆公初来时,狂狡啸以哗。主将失节度,玉音为咨嗟。
一朝出明郎,绣衣对高牙。持斧自天下,荒山走矛叉。
光腾将星魄,枉矢失惊蛇。氛雾果尽廓,十州再桑麻。
恩令撰中秘,天笔有褒嘉。辛氏世多贤,一姓古所誇。
太史善箴阙,伊川知辞华。
谁欤立军门,杖节来要遮。亦有救折槛,叩头当殿衙。
英风杂文武,公独可肩差。佩玦善断割,挥毫绝纷葩。
时时有纵舍,惠利亦已遐。京西故畿甸,傍塞闻悲笳。
明时资馈餫,岂减汉褒斜。勿云易使耳,重地探荆巴。
三节萃一握,眷心良有加。古来居此人,爱国肯雄誇。
羊祜保至信,陶公戒其奢。安边有成略,此道未全赊。
公今有才气,功名安可涯。愿低湖海豪,磨砻益无瑕。
凌烟果何晚,犹有发如鸦。
临事戒愤切,愤切增烦心。君子被短褐,小人富黄金。
璇机造变化,何浮不有沉。不见游波蛤,前是詹中禽。
池鹍奋羽奋,倏忽四海阴。沐浴濛泛间,飘飖终邓林。
病躯孱弱不胜衣。十数年来百事非。梦魂常绕旧京畿。
心为伤多才学佛,人因秉久竟成医。衰颜强驻待儿归。
新梅雪里依稀拆,爱日窗前迤逦长。漏泄东君好消息,分明遍界不能藏。
但得到家田地稳,更无佛法可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