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陷落时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诗题“对雪”,却正是国仇家恨一起都来时候,对雪穷身,国事凋零,因为白描;非特因雪寄兴,也非仅仅自伤困顿。却是从一个个体遭遇的侧面,描写整个时局国势的困窘无奈状况。杜甫称为“诗史”,能将个人感遇融合到时局国事的大背景里,从忧身而到忧国,故诗境界深,格局大,意境远,气韵厚。所以此诗以“战哭多新鬼”起,以“数州消息断”结,很有电影剧本的剪辑特色,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历从细节和侧面,去反映整个大的时局战争的愁苦艰难状态。从此着眼,方是看此诗方法。
此诗一二句中“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无绿可沽酒瓢便弃,拥炉求暖火只如红,很朴实近乎枯笔白描的写法,背后隐言困城无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这大概是看杜诗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写大时局的背景下,对个人境遇最直白写实地手法,却正是以通过细节和个体写实来反应大时局大场面的一种最有力的手段。两句极见困城之物资匮乏,偷生之余生活的窘境。关于“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实这里就是说有炉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红光罢了,不必更做他解。因为困顿,必思解救。然则作者所能寄盼的好消息全无来处,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最后又将个人感遇返还回战事时局的忧虑之中,完成了从一个片面描写、感叹史实全局的一个过程。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中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756年)至二载(757年),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此诗是杜甫在公元756年(唐肃宗至德元载)冬陷居长安时所作。杜甫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顽固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大战,大败,死伤几万人。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每将香剂学江梅,及嗅梅花始觉非。月夜故园浮动处,攀条嚼蕊几时归。
红粉三千貌不同,倾城不买夺画工。夜夜秋光长信殿,年年春色未央宫。
忽闻诏选赐匈奴,绝代良家请嫁胡。锦袖乍娇红靺鞨,金井长辞玉辘轳。
如花慷慨违金阕,紫台薄命音尘绝。环佩朝辞汉殿云,氍毹夜舞交河雪。
宝马行行归朔漠,酒酣还奏宫中乐。单于帐里月华高,燕支山下花光薄。
银筝锦拍按琵琶,一代红颜绝塞沙。待生青冢愁中草,始信朝阳梦里花。
舞衣乍着双罗飘,却步帘屏近且遥。呈躯欻举意盈饶,翔止低昂颜矜骄。
疾徐生节鸣佩瑶,宛转长褕称身腰。进从飞鸟翼回飙,退旋秋水袜轻漂。
明明如月向风摇,下上流华云所招。云风忽止倚羞娇,半发朱唇兰气敲。
回眸挥手助笙箫,掠鬓将前众企翘。四座光临不敢嚣,随其所见目成挑。
掌上当年疑汉妖,白纻歌章有晋谣。凡百君子乐清朝,观舞能言友宾恌。
风寒画廊。月斜画梁。不多几处啼螀。使离人夜长。
诗儿数章。书儿数行。相思消遣昏黄。写罗纨寄将。
雌雄相对鸣呜呜,翅翎无异颜色殊。营叶寄养出人力,安心饮啄还哺雏。
借问何修得如此,世上群禽那可比。不疑不诈已恋人,自去自来人信已。
晓天空阔风日清,雕笼彩袖相赍擎。得时可展青云志,回首无忘白屋情。
苍鹰絷紧鹤笼窄,以身误人颖愈力。吁嗟此鸟得人怜,有性有情非一日。
虽无一尊酒,送君万里行。慷慨发浩唱,聊以表中情。
中情不可道,心焉惄如捣。鼎鼎百年内,子壮余亦老。
努力迅前途,誓言永相保。蒲柳先秋零,引分就枯槁。
似花似雪浑无绪。过眼韶光,者般滋味。数点霏微,画檐飘尽向何许。
断肠堪寄,更莫问、章台路。便折得长条,已不是、旧时眉妩。
迟暮。望天涯漠漠,忍见乱红无数。池塘梦醒,倩莺儿、唤他重诉。
却又被晓风吹去。更凄冷、一天烟雨。算只有灞桥,几曲绾愁千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