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两句,词人追忆起北宋都城汴京昔日的繁华景象,同时也指出了北宋曾经坐拥万里山河,现在却都成了陈迹。 “曾”字,点明了这一切繁华都已经在历史舞台上落幕了,如今词人已经是亡国之君,沦为敌人的阶下之囚。后面的“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三句,词人将昔日汴京的繁华之景具体化了。 “琼林玉殿”极力表现帝王之家的奢华, “朝喧弦管,暮列笙琶”极力展现帝王生活的放纵无度。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两句,词人写昔日万花丛生的汴京城,如今已是人去城颓,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尽管自己现在置身于尘沙漫天的茫茫大漠,但那汴京城的繁华却经常在自己的梦中萦绕不去。 “花城”二字,形象地表现了汴京城昔日的繁花似锦, “春梦”寄托着词人在被俘之后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结拍的“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三句,写的是词人梦醒之后的情思,说他听到羌笛阵阵,想起自己现在身处漠北,已经陷于囹圄,国家已亡,山河破碎,无处为家,怎么忍受得了吹奏《梅花落》的乐声所带来的痛苦。
词的上片追忆亡国前汴京城的繁华,通过对昔日汴京生活的追忆,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词的下片虚实结合,写词人被俘之后的愁苦,将词人心中的思国之愁和亡国之痛表现得韵味悠长。全词忆昔伤今,言辞简练但余味悠长,将复杂的感情梳理得具体,将亡国之君的亡国之痛和思国之愁表现得真实可感。
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词人与其子,这首词即是词人为了表达亡国之痛而写下的。
天为社稷启西平,手系胡王不计名。尚许推心销异物,岂烦笞背伏中行。
今晨雪乍晴,寒日升扶桑。出门邀河伯,东向同茫洋。
昨日之罘山,紫翠点水如鸳鸯。未到二三里,见人欲飞翔。
坐来忽复不相识,回峰叠嶂皆摧藏。赫然烟霭中,城郭连帆樯。
疑是秦楼船,归来阅千霜。又疑瑶宫与贝阙,神山倒影沧流长。
飞仙骖虎豹,晃漾凌波光。招招不得语,目极天苍黄。
同游竞指是海市,对之使我神扬扬。岁序闭冰雪,鱼龙走颠僵。
非时出瑰丽,此遇超寻常。当年苏夫子,雄词自炫惊海王。
惭予本凡才,未敢纵笔相颉颃。不请亦得睹,失喜欲发狂。
巨川细流两无拒,信知大海真难量。准拟还家诧乡党,讵肯此地辞杯觞。
天穷人厄总莫问,微尘大地俱荒唐。客散境变灭,半山还夕阳。
醉归却听暮潮上,浩浩天风吹面凉。
藕丝系楼船,欲挽安得止。女子不出门,丈夫志千里。
终日听君言,归期已难拟。况此隔三秋,音书无一纸。
相见不恨迟,相思不能已。愿为汉相如,勿学苏季子。
相如太薄情,文章媲青史。季子誇金多,徒令愚妇喜。
有鷕两雉鸣,彩彩好羽仪。挟弹东邻子,潜睨如蹲狸。
一发得其雄,再发并其雌。洒血平芜间,赳赳过水湄。
微物不充鼎,凭高一扬眉。结束驰前山,射杀子母麋。
丈夫飞食肉,肯饱藿与葵。所志猎沙场,好生亦何为。
先生家世以诗鸣,久擅吟坛老将名。前辈群贤闻必喜,晚唐诸子见皆惊。
云幡碧海苍龙影,风递青林紫凤声。石鼎煮茶尤韵美,松涛溅雪暮潮生。
将才既裕译才通,武事先精文事攻。书挂矛头看不厌,墨磨盾鼻写能工。
内安外攘名臣业,带缓裘轻学士风。我效巴歌殷祷祝,愿公长镇大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