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舅郭大夫

丈人鲁诸生,明刑如皋陶。
幸宽右顾忧,未惜一身遥。
西南万里行,可以断绳桥。
慎勿用惠文,神母仁如尧。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

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

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

可叹我年老病多,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注释

外舅:岳父。

郭大夫:郭概。

巴蜀,今四川一带。

妻孥(nú):妻子儿女。

消息:音信,信息。

何如:如何,怎么样。

何妨:无碍;不妨。

功名:功业和名声。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老病:年老多病。

书:书信。

赏析

  这首诗先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写出了自己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悦心情,但又不敢深问具体情况的矛盾复杂心理,后再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诗通篇全以感情运行,首联平静,颔联沉抑,颈联以淡淡的欢快挑起,尾联复归结于感慨哀痛。起伏跌宕,得自然之趣,尽真情之妙。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看似起得平平,道来却也不易。开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难,早已使“巴”、“蜀”这些字眼染上一层滞重的色彩。因而紧接着的“通归使”也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那样“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来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带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儿的消息,这正是“家书抵万金”。“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就打上了强烈的感情印记。

  “妻孥且旧居”,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娇妻幼子,关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没有互通音讯了,作者想,他们的情况怎样?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面对远道而来的信使,脑海里日夜浮现的妻儿形象都要跳出来了,可是作者却写了这样一句淡而又淡的诗。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个“且”字,把那种又迫切又犹疑,惊喜慰惧交集,满肚子话要问却欲言又止的心情传达出来了。此时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颔联两句把沉吟犹疑的原因挑明了。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异地,消息阻塞,祸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对消息反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会有坏消息传来,特别在战乱年代这种矛盾心理更为突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都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写照。陈师道是效法杜甫的,这首诗也受了杜甫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不忍问”,害怕问,最后总得硬着头皮听消息。一旦获知妻儿都好,平安无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情立刻轻松起来,一扫嗫嚅之态,和信使也有说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两句就带有明显的愉快情绪,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那么即便隔山阻水也没有什么了。作者还进一步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夫妻、父子的亲情,绝不会由于分离而疏远、而隔膜。

  尽管有淡淡的微笑,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异地分居、不能团圆的严酷现实。所以在最后一联,作者又情不自禁,悲从中来,不能抑制了。他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古代读书人要想飞黄腾达,唯一出路是应试做官。陈师道尽管以孤介自许,实际上也未能免俗。“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想到这些,提笔回信之时,他便洒下了伤心之泪。全诗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身世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也就意在其中了。

创作背景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外舅”则是女婿称呼岳丈。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陈师道的岳丈郭概由朝请郎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陈师道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一女三子都随郭概赴蜀,陈师道则留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分手时陈师道写有《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和《别三子》三首诗,都流露出至性至情。这首《寄外舅郭大失》则是分别之后的“诗简”,表达对远居异地的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猜你喜欢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

曾与回翁把手,自宜老子如龙。怀胎不敢问春冬。等待鞭鸾笞凤。昨夜又迟黄石,今朝重叩鸿濛。碧桃花下醉相逢。说尽鹏游蝶梦。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春到皇居景晏温。冰轮驾玉上祥云。烛龙衔耀九重门。
宫掖两仪临舜殿,金莲万斛奉尧尊。官家慈孝格乾坤。
碧山千叠隐招提,净刹岧亭拂彩蜺。
月涧溜琴喧菌阁,雨天云叶晦璇题。
寒销炉篆螟风细,密亚岩烟凤竹低。
病久毗邪真得赏,迷津一滴恋曹溪。

达人有大观,曲士多自束。忘真供物役,终岁惟仆仆。

所以梁溪翁,归来蓺松菊。寒泉友龟鱼,丰草侣麋鹿。

清风为扫门,明月相照烛。世故悉弃捐,吾方乐于独。

倚杖临寒水,披襟立晚风。相逢数君子,为我说濂翁。

碧秋澄澈。把江南染遍,是他黄叶。忽一朵、半朵春红,也浅晕明妆,薄融酥颊。

簸雨笼晴,笑依旧、茜裙微摺。只夜凉难禁,露重谁忺,蛩语凄咽。

回思好春时节。正桃将露绶,兰渐成缬。楼上人醉花天,有画鼓银罂,宝马翠埒。

事去慈恩,枉立尽、西风閒说。伴空濛、驿桥一帽,苇花战雪。

酴醿只作酴醿白,自得新诗添秀色。
花头已是戴恩光,更渍露华无气力。

辛苦携家累左迁,亏赢自信且随缘。鬓毛衰飒缁尘遍,又与梅花度一年。

剪子高崖五树松,横拖铁板夹西东。中间一线通人马,远处看来密似缝。

人人学道总劳劳,个个心高志不高。烟火靡除生怨恶,尘情不断起贪饕。

欲搜玄妙消三业,猛向根芽下一刀。常净常清常忍辱,无为无作列仙曹。

流光冉冉岁华穷,不尽烦忧感慨中。千里将家思有托,两朝叨禄愧无功。

文章早幸归词苑,礼乐何能辅秩宗。四十五年如梦里,明朝依旧对东风。

维扬乔木翰林家,底事投閒钓鹭沙。真隐每嫌劳物色,烟波深处足生涯。

旅人心长久。
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
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
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不。
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
回顾眺右狭。
日末涧增波。
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
绿苹齐初叶。
摘芳芳靡谖。
愉乐乐不爕。
佳期缅无像。
骋望谁云惬。
荷笠扁舟上,持纶巨泽中。
无劳问名字,便是此亭公。
水月观音水月明,只将慈眼视众生。
众生无量悲无量,应感如传空谷声。
相逢未几即思归,忍听朝来歌《式微》。
绿酒数杯游子去,青山百里故人稀。
杏花微雨飘离席,杨柳东风拂钓矶。
明日到家春正暖,祓除时节试春衣。
单衣初试觉身轻,云淡风和雨乍晴。
墨泼小池科斗乱,簧调深院栗留鸣。
飞花逐马疑招饮,落絮依人似送行。
余景老来偏爱惜,可堪白日去无情。
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