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细雨好像是白玉堂飘下的帷帘,又像是从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
当时的神女沐浴披拂着光彩照人的秀发,就像这使气氛变得清凉的细雨。
帷:帷帘,这里指细雨从天而降,形同疏帘。
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
簟(diàn):竹席。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
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
萧萧:清凉的。
发彩:形容秀发光泽华润。
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和三年(829),当时作者获得了考取进士的资格,但因其没有什么背景,初试失败,同年,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赞赏他的文才,请他到幕府里去做巡官,一场细雨后而作此诗。
我是蓬莱山上客,为管春风归不得。今年更是春来迟,江南未寄梅花枝。
探春童子青霞衣,时时去上青云梯。春风消息苦不远,瑶台瑶水冰霜浅。
蟠桃花在海东边,此花不烦春一点。东风日夜来人间,到时先催草根软。
大都红紫心先动,小桃先觉枝头重。更有纤纤杨柳枝,路傍先得行人弄。
诗翁自爱蟠桃花,鸾鹤不在无云车。城南夜半无酒家,和冰和雪吞月华。
有客笑中携剑去,偷得银瓶与肥羜。诗公两眼看浮云,为管春风不回顾。
天上清风山上岩,红尘隔断绝毫纤。春容艳冶花如锦,秋色澄鲜水似蓝。
地拥金莲峰叠叠,云迷玄洞府潭潭。霍山太乙兼麻石,何处人间更有三。
欲向青山问。问青山、白云多处,几番春信。著意寻春春尚浅,侵晓薄寒能忍。
又早是、段家桥近。流水无言人影悄,但盘空扑雪鸦成阵。
还只恐、北风紧。
打门仙鹤曾相认。剩枝头、夜来残月,半钩黄晕。石古林深烟磴滑,一路鞋痕细印。
浑不管、苍苔立损。我欲此间横玉笛,把万花吹暖都开尽。
林处士,料应肯。
大车盘盘牵不住,小车碌碌推还去。上阪下阪碌千回,不离太行山侧路。
吴盐蜀米塞满箱,乌犍耳湿筋力强。商人重货不畏虎,饭牛夜夜宿车傍。
妻孥不须念行旅,橐中有金皆乐土。星餐露栉逐队行,但愿利多无所苦。
道傍往来多折轴,谁人肯戒前车覆。
方壶之山,上有不死药,可以鍊金丹。乃在阆风之东、员峤之西,沧海每岸非人寰。
自从秦儿入海去,不许海若通天关。长鲸苍虬互出没,天吴九首扶狂澜。
方壶可隐,大药可餐,海水清浅,海路险艰。山人学仙竟欲往,欲往不得空长叹。
归来传得壶公术,平地幻作方壶山。一壶颠倒悬药室,日暮竟入壶中间。
壶中一宇天地阔,白日不夜长无端。安得相携费长房,同入壶中问大还。
明明皇皇,赫赫苍苍。式予肃将,非酒馨香。天祐皇祖,天德日强,继序思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