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

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注释

汲(jí)江:从江里打水。

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

活火:有焰之炭火。

“自临”句:是说自己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sháo)分江入夜瓶”二句:是说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雪乳:一作“茶雨”,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

翻:煮沸时滚动。

脚:茶脚。

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

泻:倒出。这两句是倒装句法,意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枯肠”句:是说面对如此好茶也喝不上几碗。

未易:不容易。禁:承受。

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

更:打更。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谪居心情写得甚为含蓄;显著特征为,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

  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

  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作者被贬在儋州(海南岛惯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你喜欢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过了中秋后,今夜月方佳。看来前夜圆满,才自阙些些。扫尽乌云黑雾,放出青霄碧才,恰似我情怀。把酒自斟酌,脱略到形骸。
问渠侬,分玉镜,断金钗。少年心事,不知容易鬓边华。千古天同此月,千古人同此兴,不是旋安排。安得高飞去,长以月为家。

双垒依然柳作阴,故疆行尽倍伤心。时平且得无争战,苔上戈枪卧绿沈。

君不见汉家筑台临咸京,图籍排比如鱼鳞。
又不见晋人创亭稽山阴,群贤毕集罗簪绅。
古今名兰固多矣,而此二者常不泯。
乃知草木本无取,必假人物始可珍。
夫君名高斗以南,筑台宛在江之漘。
楚人盈要竞服艾,羌独滋兰真绝伦。
风摇绿叶剑戟舞,雨折香苞檀麝新。
不宁充帏悦鼻观,正自纫佩持吾身。
堂奥藏书三万轴,尽校鱼鲁分根银。
堂中延客三千履,可结侨札参雷陈。
定知斯堂阅千载,与昔台亭知共振。
仆也生憎鲍鱼肆,扣门屡作君家宾。
小槽珠滴不待满,有时旋漉头上巾。
醉留恶语涴君壁,有客如此君勿嗔。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破岩如颓墙,突兀立穷海。群鸥舞惊涛,坠日射寒彩。

有情必见赏,终古谁能待。桑田定何时,滔天尔犹在。

月到衡门有意无,相随出塞又归吴。适来此夕又何夕,照见今吾即故吾。

屈指秋光重自省,满身花影再谁扶。阴晴圆缺寻常事,消得平生酒几壶。

西池风景出尘寰,春豫方乘禁坐闲。庶俗一令趋寿域,从官齐许宴蓬山。

楼台金碧芳菲令,舟楫笙歌浩渺间。与众尽欢宫漏促,万花香里属车还。

为官转多事,行役到寒毡。
落日邻州树,西风逆水船。
饭牛怀白石,访鹤入青田。
我欲看行卷,仙峰雪瀑边。

紫童劲直过眉长,饱谙风雪含苍凉。老眼乳节似有夺朱色,响落爪甲四座闻铿锵。

余将节游苍梧叫虞舜,又欲西谒王母求玄霜。扶颠持危用舍在我尔,讵知穷途阮子空猖狂。

童乎童乎毋乃梓橦遣汝来吾傍,未易役汝去荷奚奴囊。

躬耕习农时,岂敢称高蹈。侯门不可干,聊以从吾好。

方春理耒耜,随时调水潦。布衣足掩形,茅檐频洒扫。

日暮耕者还,斗酒相欢劳。四云有常功,吾生复何校。

仓庚鸣桑林,唤我荷锄子。雨泽一以降,耕作从兹始。

黄犊分我劳,葛条系我履。行行石梁畔,涧道多新水。

草花纷芳菲,山光无表里。乘闲偶汉眄,木末春云起。

尽日舟行罨昼溪,铜官山色晚烟迷。孝侯祠下迎神罢,一树昏鸦向客啼。

客亭门外纤纤柳,解使行人去复还。为谢春风摇荡意,上林桃杏正堪攀。

月下独吟时,寒香袭暗衣。直疑春信早,胡蝶作团飞。

满头白粉紫葡萄,并无纹理项青毛。
更兼淡薄轻银翅,三段之名亦似高。

朝游金谷莫东市,心忆平泉身海涯。化鹤归来人不识,春风开尽碧桃花。

拜残月,残月几曾残。明是上方秋色满,背人还照碧宵闲。

何不上天看。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