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没有叙述过多。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长揖谢公卿”表现的是他一生为人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度岭失群山,千峰出天际。方欣左右看,屡改萦回势。
胜事谁与同,芬然有兰蕙。
琴溪春居唾凝片,小鱼针头刺波面。溪旁居人网及时,不用丝绳需尺绢。
盛来入盎居不分,两目黑星微可辨。居鲜且可助茗具,别张旗鼓供舌战。
王馀白小精不如,可怜千头未盈咽。相传琴高跨鲤升,药鼎倾渣入波变。
先天本借金石精,馀生乃比糟粕贱。后时不得相随仙,云中鸡犬徒相羡。
微名累尔及铛鼎,所喜流传艺林遍。桃花居过蒲蒋深,及早消形付波练。
自笑铅刀不割疑,不疑行处是中思。四时百物皆同运,我得无言送则之。
君不见相如题桥出蜀都,归来驷马驾赤车。王孙喟叹分金珠,遽喜文君得此夫。
又不见扬雄玄经垂日月,承明昼日见三接。当年戏为赋甘泉,炯炯至今光不灭。
山川炳灵四载英,两君千载悬盛名。后来继者谁其人,蒲公使君早飞声。
先皇侧席搜殊杰,明公凛凛来射策。合沓英词动一时,紫燕飞黄行莫测。
文明天子脩前烈,赤轭班输公建节。二年和气满西川,父老欢娱丰两颊。
锦瑟高张箫鼓集,还见公膺诞弥日。玉露金风丽早秋,绿樽翠杓明相射。
有酒如渑肉如陵,再拜寿公千百年。愿公早早树高勋,快插貂蝉据鼎茵。
了却尘嚣问大还,寒花清昼自闲闲。苍颜不老霜前色,卧雪斋头亦小山。
乐游原上竞繁华,骑出天南白鼻□。宫锦不愁清露湿,五陵松柏绚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