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满洞苍苔,可见历时已久,人迹罕至。苔虽形如钱,只能点缀风烟。但它代表了一种清贫自赏自然超俗的情趣。古洞苍苔,高人逸士独来独往,片片桃花随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间传送出一丝洞天的消息。世外人并不知道此处别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无识。“石楼高处,夜夜啼猿。
“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空山声声猿啼,使人警省。此时此地,修道之人,静坐默想,独观云月,拥抱宇宙,体悟宇宙奥秘,直观生命真谛,自得其乐,意静神旺。这几句将道家山中生活的自然环境与辞别尘世,静处修炼而至内心聪慧的生活情趣勾画了出来。所谓“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实际上写的是消除尘念的修炼过程。开始犹存世念,如行云蔽月,继而虚室生白,表里空一,终而至人无己,湛然空明,如片云除尽,空中唯皎皎孤轮。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这几句写“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山中生活。在这种时空的交错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回归到太古时代,枕拳卧草,幕天席地,遗世独立,鸟兽相亲,没有荣辱得失,没有人我差别,甚至没有人与物的差别,一切均与自然相融。
“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又是一天开始了,晨霞未收,群峰淡雾绵延不尽,千姿百态,山中风光,洞中岁月,自有一种绵绵不尽、长久不变的实在感,显示出大自然永恒的风貌。结尾三句写罗浮山的悠悠岁月,显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晋,无论汉唐”的优越感,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着精神上的超脱和欣慰。
总之,这首词将山中风光的悠长,洞中岁月的洒脱,自然的美好和永恒,以及摆脱人世负担后的轻松,一一展示出来,富有野趣。
上圣固天纵,英艺皆绝伦。时乘万几闲,翰动如有神。
用之当豫游,不忘安四民。匪颁及群下,络绎来中宸。
毰毸灵凤翔,郁怒虬龙振。清若四海秋,熙如天下春。
愚臣土芥微,亦受雨露均。愿推赐书意,直以古义陈。
士本学先王,所求谊与仁。农当服稼穑,昏作圳亩勤。
百工备用器,不治刺绣文。万商迁有无,不通珠翠珍。
四业既交修,坐令风化纯。人和衣食丰,天应殊祥臻。
皇心正在此,非以能高人。
先生溪上宅,华榜有殊称。已为山作主,更与溪为朋。
高甍俯流水,坐见南山棱。濯发云破碎,湔衣雪崩腾。
老蟾驾月来,潋滟一镜升。举棹击空明,玉壶响春冰。
夜久群动息,一啸清风兴。手持修月斧,自控赤鲤乘。
凌晨更直九门开,驱马悠悠望禁街。霜后楼台明晓日,天寒烟雾著宫櫰。
山林未去犹贪宠,樽酒何时共放怀。已觉萧条悲晚岁,更怜衰病怯清斋。
年年负空箧,满贮不十金。自知荷叶命,蓄水终难任。
抱牍苦不治,抱瓮苦不深。安得清神药,止我狂华心。
苦吟终为病,不苦不成吟。飞思入九渊,捃拾到虫禽。
闻说三天顶,别有无忧林。何日陟其颠,洗耳听仙琴。
吾家雪翠天下白,银河无声月无色。天关不闭寒峥嵘,箕尾晶英冻将拆。
帝遣六丁下取将,敕赐名轩换金碧。初如紫雾蟠青云,飞下人间作坚壁。
渐如扶桑六龙出,万缕丹霞吹海立。何人办此女娲氏?补天重鍊苍苍石。
阳能兼阴今可知,祝融若并玄冥国。正教芜秽洗欲空,谁为千年栋梁惜?
杀机如火出至微,焰焰宁知有今夕。轩中高卧刘更生,愿借馀光照方册。
方册有道出黄虞,今古煌煌天与极。火耕明日千万斛,酒瓮已闻春雨滴。
不妨一饮尽群山,醉晕春生半天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