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庵主须眉依旧青,檀那施得几星星。踢瓶且免输山子,楷背何须唤古灵。
郊外新晴暮钟歇,江引霞光动林樾。浮丘丈人坐秋风,玉兔泠泠照仙骨。
自言夙昔值升平,快意遨游正玄发。千金买醉五羊城,匹马独行双凤阙。
老眼何曾着贵人,壮心足使吞溟渤。而今万事付儿孙,寂寞荒丘采薇蕨。
唯有新诗似少年,夜夜高吟松下月。
深避寒威一室幽,春阳虽好见应愁。如何第一东风眷,却似芙蓉泣素秋。
数里一更棚,上书护行旅。视之阒无人,即有亦奚补。
官事成具文,弊端不堪数。平心究所由,亦有难言苦。
廉俸岂有盈,凡百皆责取。岂第奉旨甘,兼须活男女。
岂第延宾朋,兼须饱仆圉。往来盛供张,交游竭资斧。
事事期振兴,其费出何所。既乏点金术,多事或招侮。
计较成废弛,江河此终古。寒鸦已归林,行人殊未息。
迟发多戒心,投店反昏黑。幸有贤主人,殷勤拂尘席。
盘盂进清水,一洗憔悴色。微风扇纸窗,短檠摇寸碧。
疲马卧不喧,冷月照虚白。故乡好园亭,觞咏集畴昔。
松菊手自栽,梦魂三载隔。羁愁遣已难,寒柝况永夕。
春恨千重不可删,愿君再世变朱颜。妾为君婿狂游去,亦逐东风未肯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