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注释
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繁英:繁花。
草纵横:野草丛生。
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勤力:勤奋努力。
凋零:凋落衰败。

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猜你喜欢
几代儒家业,何年佛寺碑。地平边海处,江出上山时。
故国人长往,空门事可知。凄凉问禅客,身外即无为。
毓圣功成宴太清,曾遗双履下清冥。
隧碑重纪先天德,犹是祥符御制铭。

求贤取士属熙辰,朝野喧传诏墨新。省试更增人百数,大庭将见出平津。

南囿薰风吹葛衣,汀花未露岸花稀。
水神庙下莎侵路,江叟门前柳映矶。
犊卧已知耕耒歇,鸥惊长见钓船归。
天随宅畔吾曾住,留得闲絪挂夕晖。

庵主须眉依旧青,檀那施得几星星。踢瓶且免输山子,楷背何须唤古灵。

郊外新晴暮钟歇,江引霞光动林樾。浮丘丈人坐秋风,玉兔泠泠照仙骨。

自言夙昔值升平,快意遨游正玄发。千金买醉五羊城,匹马独行双凤阙。

老眼何曾着贵人,壮心足使吞溟渤。而今万事付儿孙,寂寞荒丘采薇蕨。

唯有新诗似少年,夜夜高吟松下月。

天道与性命,圣人罕其言。七十岂常士,游夏终不闻。

鞠躬慕仁义,或不免饥寒。奸雄何为者,往往为世贤。

倘复有真宰,无用预其间。

初月遇高岑,微光那可寻。雨馀垂澹潋,松杪挹清深。

窈谷虚无外,空庭物象沉。且留来夜色,暂许白云阴。

深避寒威一室幽,春阳虽好见应愁。如何第一东风眷,却似芙蓉泣素秋。

隐居何事可谋生,尧舜难周畎亩情。
若得一犁膏雨足,石田茅屋起歌声。
一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蹋院门尘。

我有一柄拂子,用处别无调度。有时挂在松枝,任他头垂角露。

枢庭斋阁五云深,一穗炉薰静养心。雅志未先天下乐,两望钟鼎与山林。

老圃无穿凿,多君自作屏。初萌儿女象,解箨弟兄情。

风戛鸣珰近,烟栖翠幄横。老人逢细字,为尔早篝灯。

矗矗万琅玕,风枝带露寒。何当傍金阙,天子御楼看。

力田元不怵凶饥,瘠者为谁谁是肥。
但得高堂翁媪健,定知奕世子孙宜。
追风骐骤仍不蹶,览德鸾凤栖或飞。
有酒急须频对月,桂枝香了到梅枝。

数里一更棚,上书护行旅。视之阒无人,即有亦奚补。

官事成具文,弊端不堪数。平心究所由,亦有难言苦。

廉俸岂有盈,凡百皆责取。岂第奉旨甘,兼须活男女。

岂第延宾朋,兼须饱仆圉。往来盛供张,交游竭资斧。

事事期振兴,其费出何所。既乏点金术,多事或招侮。

计较成废弛,江河此终古。寒鸦已归林,行人殊未息。

迟发多戒心,投店反昏黑。幸有贤主人,殷勤拂尘席。

盘盂进清水,一洗憔悴色。微风扇纸窗,短檠摇寸碧。

疲马卧不喧,冷月照虚白。故乡好园亭,觞咏集畴昔。

松菊手自栽,梦魂三载隔。羁愁遣已难,寒柝况永夕。

长与宗侯相遇时,乃在长安客舍里。
宗侯弱冠长尚幼,相留夜宿常同被。
是时来生对弹棋,屡愧负进讶技师。
两三青衣善丝竹,日来劝酒向客屋。
手抱琵琶不敢弹,为有伦挚正当局。
宗侯手取抽拨续,徐把安膝笑转轴。
长拂小撚两三弹,凉风满屋声谡谡,为长一弹鹧鸪曲。
转声促轸音更悲,如百指按弦声高低。
大弦如涛小弦雨,莺雏凤踠相唤飞。
曲声婉转复激楚,云是古传吴叶儿。
余韵綯嘈凝不散,多少宫商弦上换。
忽听千兵赴阵,甲马行跚跚,转似隔壁几个好女伤春坐愁
叹。
侯家第宅东城偏,父子兄弟皆好贤。
邀长几醉如渑酒,兄弟列坐鸣管弦。
坐中搊筝兼吹笛,声声倚和真的历。
总道同经内府传,才说琵琶皆不敌。
回首长安已几年,三春老尽杏花天。
近时二三友人探春信,复与宗侯相周旋。
一闻此声意俱醉,归乃谓余之言然。
谁知枯木娇如语,谁知雅弄将琴侣。
河间虚对三雍宫,定陶枉摘铜丸鼓。
铜丸摘鼓声冬冬,枞金戛玉徒雍容。
只好新安查八十,近时京都李瞎翁。
天工一夜推送三人音弄入长手,使长一弹一饮自废蓬蒿中

春恨千重不可删,愿君再世变朱颜。妾为君婿狂游去,亦逐东风未肯还。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