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诗中,其一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又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忧苦之情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楚江怀古三首》第一首诗的艺术风格,确实别具只眼。
秋风遥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斯时斯地,入耳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照眼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对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高华雄厚”之作。而马戴此联的风调却有明显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三首》之三),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寻绎不尽。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藉而不直露奔迸。马戴的这首诗,可说是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北贤祠中海棠花,生小隔邻今始见。出檐十丈花光红,城南狂蜂喧一院。
坐觉白日生清辉,碧草萋萋亦何淡。来迟赏暂懒幽寻,花发春归独凭叹。
风雨来朝未可知,漫嗟重见隔年期。不惜溅红供晚景,但愁潜夜葬胭脂。
无荣亦无辱,倚伏还相随。韩侯叹良弓,宁复歆昔时。
华春敷明阳,各艳容与姿。孤松秀严冬,历世谁可期。
照耀东门瓜,前贵今岂知。较计毁誉间,无乃贤达卑。
层楼何巍哉,金碧中突兀。俯见百里外,山断平野阔。
青天倾东南,伯气忽已灭。忆作皇庆初,六合既同辙。
眷兹葭菼中,鬼二成观阙。我来属丧乱,彷佛大业末。
奔窜虽云苦,登眺亦颇悦。居庸不可见,太华才一发。
故乡今何如,路险复霜雪。苍苍白日晚,目送归鸟没。
中州有寒士,块然守空堂。清贫久有信,壮怀殊未央。
岂不愿驰骋,冒雪凌风霜。振策万里途,超忽追鹏翔。
永念同怀人,渺在天一方。怅望不可见,慷慨发清商。
独处谁晤语?百感摧中肠。人生谅难必,且莫徒悲伤。
老干浑苔,柔条未萼,几枝零落荒亭。望空山落日,正笛韵凄清。
自双鹤、高飞去后,亭前三百,雾锁烟横。到而今都随流水,暗逐浮萍。
辽阳梦返,算逋仙、重到须惊。念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难赋幽情。
水畔红亭空尔,波荡漾、夜月无声。但坟前芳草,春风著处还生。
来不偕行又自归,儿曹但向妾身依。还思远宦相随愿,应忆中宵对泣饥。
欲别思怀重指誓,临歧密约更防违。那知无限谈心处,话到离情语转稀。
山门阒寂子云居,径绕长廊落木疏。此地何人曾面壁,晚云晴护一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