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质书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词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者历览诸子之文,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述造不?东望於邑,裁书叙心。丕白。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二月三日,曹丕说。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分别又将四年。三年不见,《东山》诗里的士兵尚且感叹离别时间太长,何况我们分别都已经超过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够忍受呢!虽然书信来往,不足以解除郁结在心头的深切怀念之情。前一年流行疾疫,亲戚朋友多数遭受不幸,徐干、陈琳、应瑒、刘桢,很快相继都去世,我内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啊?过去在一起交往相处,外出时车子连着车子,休息时座位相连,何曾片刻互相分离!每当我们互相传杯饮酒的时候,弦乐管乐一齐伴奏,酒喝得痛快,满面红光,仰头吟诵自己刚作出的诗,每当沉醉在欢乐的时候,恍惚间却未觉得这是难得的欢乐。我以为百年长寿是每人应有一份,长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几年之间,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说到这里非常痛心。近来编定他们的遗著,合起来成为一本集子,看他们的姓名,已经是在阴间死者的名册。追想过去交往相好的日子,还历历在目,而这些好友,都死去化为粪土,怎么忍心再说呢?纵观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很少能在名誉和节操上立身的。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品德,宁静淡泊,少嗜欲,有不贪图权位隐退之心,可以说是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论著,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他的精神、成就永远存在。应瑒文采出众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学识足以著书,但他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实在应该痛惜。近来遍阅他们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泪,既痛念逝去的好友,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陈琳的章表文笔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长。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只是还不够有力罢了,他的五言诗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阮瑀的书札文词美丽,使人感到十分快乐。王粲只擅长辞赋,可惜风格纤弱,不能够振作起文章气势,至于他擅长的,古代没有人能超过很远。过去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难遇,孔子听说子路被卫人杀害,剁成肉酱,命人将家里的肉酱倒掉,悲伤弟子当中没有能比得上子路的。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将来定有优秀人才出现,后来之人难于轻视,但是恐怕我与您不能赶上见到了。年龄已经增大,心中所想的千头万绪,时常有所思虑,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时候能再像过去那样高远呢?已经变成老翁,只不过没有白头发罢了。东汉光武帝说:“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我的才能赶不上他,但是年龄和他一样大了,凭低下的才能却处在很高地位,德才不足,只是凭借父亲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恐怕永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游玩了。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近来您用什么自我娱乐?仍旧再有什么著作吗?向东望去非常悲伤,写信来叙述内心情感。曹丕陈说。
注释
(1)原题作《与吴质书》,据四库影印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四改。《三国志·魏志·吴质传》注引《魏略》云:"(建安)二十三年(218),太子又与吴质书。"在此信中,曹丕回忆与建安诸子流连诗酒的欢快情景,简评他们的文学成就,流露出怀念之情和对岁月的迁逝之悲。情真意切,平易晓畅。吴质,字季重,博学多智,官至振威将军,封列侯,与曹丕友善。
(2)白:说。
(3)岁月易得:指时间过得很快。
(4)行:将。复:又。
(5)"《东山》"句:《诗经·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写士兵的思乡之情。远,指时间久远。
(6)支:承受。
(7)书疏:书信。
(8)劳结:因忧思而生的郁结。
(9)昔年疾疫:指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疾疫。
(10)离:通"罹",遭遇。
(11)徐、陈、应、刘:指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
(12)连舆:车与车相连。舆,车。
(13)接席:座位相挨。
(14)须臾:一会儿。相失:相离。
(15)觞酌(shāngzhuó)流行:传杯接盏,饮酒不停。觞,酒杯。酌,斟酒,代指酒。
(16)丝:指琴类弦乐器。竹:指箫笙类管乐器。
(17)忽然:一会儿,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不自知乐:不觉得自己处在欢乐之中。
(18)谓百年己分(fèn):以为长命百年是自己的当然之事。分,本应有的。
(19)相保:相互保有同处的欢娱。
(20)图:料想。
(21)零落略尽:大多已经死去。零落,本指草木凋落,此喻人死亡。略,差不多。
(22)"顷撰"二句:我最近撰集他们的遗作,汇成了一部集子。顷,近来。都,汇集。
(23)鬼录:死人的名录。
(24)化为粪壤:指死亡。人死归葬,久而朽为泥土。
(25)类:大多。护:注意。细行:小节,细小行为。
(26)鲜:少。名节:名誉节操。
(27)伟长:徐干的字。怀文抱质:文质兼备。文,文采。质,质朴。
(28)箕(jī)山之志:鄙弃利禄的高尚之志。箕山,相传为尧时许由、巢父隐居之地,后常用以代指隐逸的人或地方。
(29)彬彬君子:《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文质兼备貌。
(30)《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
(31)德琏:应玚的字。斐然:有文采貌。述:阐发前人著作。作:自己创作。
(32)良:确实。
(33)间(jiàn)者:近来。
(34)抆(wěn):擦拭。
(35)"既痛"两句:既悲痛死者,又想到自己。行,又。
(36)孔璋:陈琳的字。章表:奏章、奏表,均为臣下上给皇帝的奏书。殊健:言其文气十分刚健。
(37)微:稍微。繁富:指辞采繁多,不够简洁。
(38)公干:刘桢的字。逸气:超迈流俗的气质。
(39)遒(qiú):刚劲有力。
(40)绝:超过。
(41)元瑜:阮瑀的字。书记:指军国书檄等官方文字。翩翩:形容词采飞扬。
(42)致足乐也:十分令人快乐。致,至,极。
(43)仲宣:王粲(càn)的字。续:一作"独"。
(44)体弱:《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王粲"容状短小","体弱通脱"。体,体质、气质。
(45)起其文:勃起他的文气。
(46)"昔伯牙"句: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唯钟子期为知音。子期死,伯牙毁琴,不再弹。事见《吕氏春秋·本味》。钟期,即钟子期。
(47)"仲尼"句: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被杀并被剁成肉酱后,孔子便不再吃肉酱一类的食物。事见《礼记·檀弓上》。
(48)醢(hǎi),肉酱。
(49)门人:门生。
(50)莫逮:没有人能赶上。
(51)但为:只是。
(52)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3)诬:妄言,乱说。
(54)足下:对吴质的敬称。
(55)年行:行年,已度过的年龄。
(56)暝(míng):合眼入睡。
(57)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号。
(58)"年三十"三句:李善注以为语出《东观汉记》载刘秀《赐隗嚣书》。所更非一,所经历的事不只一件。
(59)"以犬羊"四句:谦称自己并无特出德能,登上太子之位,全凭父亲指定。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文子》:"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服,披,穿。假,借。日月,喻帝后、天地。此喻指曹操。
(60)见:被。
(61)易:改变。
(62)攀(pān)援:挽留。
(63)炳烛夜游:点着烛火,夜以继日地游乐。《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炳,燃。一作"秉",持。
(64)良有以也:确有原因。
(65)顷:最近。
(66)述造:即"述作"。不:同"否"。
(67)於邑(wūyè):同"呜咽",低声哭泣。
(68)裁书:写信。古人写字用的帛、纸往往卷成轴,写字时要先剪裁下来。

赏析

  为了增强表现力,信中明征暗引的成语和典故很多,显得文采斐然;但是用得妥帖巧妙,并多是平时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常典和名句,所以一点也没有艰涩之感。作者还十分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往往只用一两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内涵。用字不多,但从中可体味到隐含着的惋惜之情。另外,此信的音韵节奏也非常和谐。作者对于句子的抑扬顿挫和段落的承转连接都十分,全文犹如一沟溪水,汩汩流出,了无滞碍。

  在整理、编订遗文的过程中,他对亡友的诗文也与《典论·论文》一样,一一作出了公允的评价。但与《典论·论文》不同的是这封书信并非旨在论文,而是重在伤逝:一伤亡友早逝,美志未遂。在七子中,只有徐斡一人“成一家之言”,“足传后世”,可以不朽;余者才虽“足以著书”,但不幸逝去,才华未尽,“美志不遂”,令人十分悲痛惋惜。二伤知音难遇,文坛零落。早逝诸人都是建安时期的“一时之隽”,与曹丕声气相通,他们亡故后,曹丕再也难以找到像那样的知音了。“今之存者”,又不及他们,邺下的文学活动顿时冷落下来,建安风流,零落殆尽。因而他一边整理他们的文章,一边“对之技泪”,睹物思人,悲不自胜,伤悼忘友的早逝。

讲解

  《与吴质书》是曹丕书信的代表作。在整理朋友文稿的过程中,作者睹文思友,有感而发,流露出对朋友真挚、深厚的感情。整篇文章风格清丽婉约,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流利顺畅,朗朗上口,全文可以划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借《诗经·东山》中的诗句,来表达了分别之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用典表情、情深意切、手法婉转.轻轻一句便点出了朋友问深厚的感情。

  第二段作者怀念昔日美好时光,阐述了撰订遗文的原因。首先叙说自己因少亲故死于疾疫而感到十分悲哀痛苦一接着笔锋一转,忆起当年大家“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而赋诗”的热闹场景,然而如今眼前却凄凉萧条,如此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这份友情的无限怀念。最后作者谈到近来撰订朋友们的遗稿,看见文稿在而朋友逝,睹物思人.非常感伤在这段叙述中,作者情绪哀乐交替,以哀写乐,以乐衬哀,使得哀乐的对比十分鲜明,从而表达了对亡友深切的怀念之情。然而此刻亡友们已“化为粪壤”,昔日大家在一起无忧无虑的子一去不复返,尽管作者还活着,但早已物是人非,叫人哀伤怀念

  第三段曹丕评论了建安诸子的文章,对它们依次作出评价,指了各自的优劣,曹丕一直以来对文学就很重视,甚至把文学提到与事业并立的地位。因此,他对亡友最好的悼念方式就是整理编订好他们的遗稿,以示纪念。

  第四段是对自我的总结和概括作者先借用们牙和子两个典故来说明知音难求,并表示在建安诸子去世之后,再也难觅此般知音了,作者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卜.来说明这个问题,更表现出今日身边无人的遗憾和悲哀然后.作者谈到了己,他告诉吴质近来自己年长才退,德薄位尊,因而以“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用真诚的语词来吐露心声。

  第五段是作者对朋友的存问。曹丕关切地询问吴质最近的生活和著述情况,最后再次表达了对吴质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

  这封书信抒情真挚感人,这对于众人之的帝王而言,实属难得二全文语气完全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处处表现与朋友谈心的身份与姿态,其文平易近人,真情流露,充满感染力,写亡友时,作者内心的恻怛悲哀一览无遗,使人不忍卒读写朋友吴质时.作者义热语存问。句句牵挂,字字贴心,读起来如沐春风、暖人心怀写自己时,也是坦白真诚,表现出了帝王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忧愁苦思。

创作背景

  曹丕与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都是过从慎密的好友。然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瘟疫流行,徐干、阮瑀、应玚、陈琳、刘桢同时病死,同年王粲也逝去了。曹丕内心悲痛,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给一起同游宴的吴质写了这封信。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猜你喜欢
普陀岩大圣,应身三十二。
慈悲视众生,八万四千眼。
救一切苦难,八万四千声。
依归观世音,是先得道者。
南无黄居士,具足神通力。
亦具智方便,何不自观音。
瞿唐风浪中,归命施无畏。
一人自归依,诸人皆解脱。
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
地与汝填近,古来风化纯。
当官一无术,易易复循循。
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
此外更何事,优游款嘉宾。
时得一笑会,恨无千日醇。
客有多闻者,密法为我陈。
自言此灵物,尽心妙始臻。
非徒水泉洁,大要麹檗均。
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
其气芳以烈,厥味和而辛。
涓涓滴小槽,清光能照人。
固可奉宗庙,宜能格天神。
我姑酌金垒,驻此席上珍。
况有百花洲,水木长时新。
烟姿藏碧坞,柳杪见朱闉。
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濒。
晚光倒晚影,一川无一尘。
悠悠乘画舸,坦坦解朝绅。
绿阴承作盖,芳草就为茵。
引此杯中物,献酬交错频。
礼俗重三爵,今乃不记巡。
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
或落孟嘉帽,或抛陶令巾。
吾非葛天氏,谁为刘伯伦。
大使达观者,与予日相亲。
作诗美嘉会,调高继无因。
但愿天下乐,一若樽前身。
长戴尧舜主,尽作羲黄民。
耕田与凿井,熙熙千万春。

廛肆鳞鳞两面分,门前官柳绿如云。夜深灯火人归后,几处琵琶月下闻。

积雪河閒道,初日弓高城。单车十二月,自此将何征。

仆昔弱冠岁,始窃乡曲名。充赋自南来,意气颇纵横。

谓当展微抱,庶见康民氓。行能苦陋薄,疾疢复相婴。

十年省阁内,回首竟何成。侧闻太山谷,往往仙人行。

云霄昼下鹿,东海远骑鲸。愿言见求道,倘许传其精。

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旁观拥千百,拍手笑狂生。

夕发紫霞想,神游紫霞峰。回飙汎轻棹,九曲青芙蓉。

不见武夷君,幽溪但濛濛。九函閟仙蜕,千载如花红。

白鹿行不返,丹楼烟霭中。羽士尚控鹤,真人犹豢龙。

相携三姑石,眺晚闻霜钟。毛竹隐初月,天鸡鸣万松。

夤缘金梯上,更历千数重。双壁忽中断,氤氲垂药丛。

平铺亘百里,旷远谐心胸。居人半鸡犬,鼎灶并房栊。

云衣卷山罽,石床疑鬼工。洞中两神女,莹色桃花容。

一笑粲玉齿,再言情已通。愿留就金液,果然惬奇逢。

愁君乏仙骨,兹去迷灵踪。

索笑檐梅日几巡,良辰乐事肯辞频。灯宵自是难兼月,酒伴何须更觅人。

时序百年真可惜,欢娱一瞬已成陈。眼看花发多风雨,狼藉春园万树银。

玄都开秘箓,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鸾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倘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姻缘簿剪做鞋样,比翼鸟搏了翅翰,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揉碎并头莲花瓣,掷金钗攧断凤凰头,绕池塘挼碎鸳鸯弹。

一官振饥荒,一官覆水旱。州里多应酬,田家少愁叹。

浮屠百尺耸亭亭,落日鸦啼野蔓青。故国尽销熊虎气,荒山空带凤凰形。

金根辇路迎禅驾,玉树歌台语梵铃。惟有钱塘江上月,年年随雁过寒汀。

云雁将秋,露萤照夜,凉透窗户。星网珠疏,月奁金小,清绝无点暑。天孙河鼓,东西相望,隐隐光流华渚。妆楼上,青瓜玉果,多少騃儿痴女。
金针暗度,珠丝密结,便有系人心处。经岁离思,霎时欢爱,愁绪空万缕。人间天上,一般情味,枉了锦笺嘱付。又何似,吹笙仙子,跨黄鹤去。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丽季衰微泰运升,群贤攀附总飞腾。
从容就死乌川子,启我朝鲜节义兴。

亭亭古龙孙,清露冼寒玉。材克资世用,何能老岩谷。

以之制灵鳌,所愿殊未足。行当叶箫韶,淳风振民俗。

天泓雪霤荫寒松,圣母祠前可鉴容。水利万家丰稻亩,山灵千古壮桐封。

司炎政虐连云稼,使宪情深望雨农。一洒甘霖遍寰宇,泉关呼起抱珠龙。

西园渐届清商节。疏林一声凄切。叶底潜流,枝头乍送,常向空庭纷聒。

齐姬恨结。正无限伤心,晓风残月。寥落高天,满身凉露响还歇。

故园旧曾听处,柴门闲依杖,清韵飘忽。翻入云深,传来院静,不数哀蛩啼鴂。

悲秋自说。任南陌东城,斜阳明灭。更忆闺中,鬓丝真髣髴。

知君得法自南昌,作舍何须问道旁。
二老未尝轻许可,两诗固已为平章。
胸横云岫无穷意,语带梅坡不尽香。
政乏绮纨相妩媚,不妨风气似诸王。

伯玉不我过,过我必六月。老天雨不梅,五行一乃绝。

亢离单用事,赤乌赤如血。人寰何罪辜,几欲炮烙杀。

左手解衣襟,右手不停箑。脱帽无奈何,而况可腰折。

西望禽鬼焦,东望金鱼涸。前山牛眠洿,亦复如火发。

相携将安之,只合坐论说。伯玉老先辈,家传洞林诀。

谈辩管郭雄,五鬼皆避易。借君铁拄杖,蹴踏六月雪。

为我买雪山,斲冰作天穴。

忆陪仙仗入关时,玉帐星联紫翠围。今日读君天上曲,依然环佩月中归。

三水萦回一草堂,万竿脩竹戛琳琅。黑甜窗下无人问,可信神游到燧皇。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