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早岁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爱好文学之士,江淹在南兖州做过景素的僚属,后淹因事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南史》本传)。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从之镇,其时约当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废帝元徽二年)间,江淹集中写荆山汉水风物的诗即作于这几年。
全诗十六句,前八句着重写景,绘出关山重叠、烟水苍茫的秋色图卷;后八句转向抒情,抒发归路迢递、飘零自伤的忧思情怀。首联总领写景,开头即以“怅然”点明此行抑郁惆怅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汉北”则交代地点。诗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触景生情,引出了这篇诗章。“沄沄”,水流回转貌,如《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云:“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此联写群山绵延,高下参差,溪涧沟壑,纵横错互的景象,气势壮观雄伟。“沄沄”状水之蜿蜒曲折,“参差”写山之错落耸峙,“百重”以对“万里”,均形容其广袤。此联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荆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写其全貌的话,那么下一联则进一步从地理形势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诗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眺,神游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居江汉平原之西鄙,雄关险隘,屏障楚地,迤逦至西北则是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而江汉平原又如同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犹如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实有深意存焉,这一点在下面再加揭示。从用笔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与“冠”尤为传神,前者展现了层峦逶迤的壮阔景象,后者描画出浮云笼罩的南国风光。出句以雄关绝塞表现出苍茫凝重的格调,而对句则以云烟连绵传达出旖旎曼妙的情思,这一对比如同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色彩迥异的意象构成的对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联笔势收拢,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转为枯黄,好像将原来的翠绿收藏起来了,故谓之“敛”;“穷水”乃荒远之水,它与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秋气肃杀的意境。“木叶”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变”的修辞又令人忆及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木叶纷纷坠落,改变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处妙在将“变”用作使动词,造语不同凡响。事实上整个这一联都有模拟谢诗的痕迹,虽然彼写春景,此拟秋色,但都表现出星移物换的微妙变化。当然江淹之句难以与谢诗的自然天成相比拟,其得之模拟,终落第二义。“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钟嵘《诗品》),于此可见一斑。
“草色”一联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则点明秋天的来临。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开头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两句在《湘夫人》中原与上引的两句紧相衔接。这里,在表现秋色由晦转明时,诗人通过化用的意象成语的内在联系,使诗的上下两半意脉贯通,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部分。诗人宦游他乡,故以“客人”自称;“伤婵娟”则是悲伤帝子在此清秋时节降临水边,伶俜飘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忧伤的目光使诗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婵娟”,姿态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汉间流传着许多惝恍迷离的神话传说,像郑交甫于汉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赠之事即是其一。据《水经注·沔水》载,襄阳县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可见诗人化用楚辞并非凿空而道、无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联写其欲归不成,归途漫漫之感。“试访”犹言“欲访”;“淮海使”,扬州的地方长官。东晋以还,北人南迁,多聚居于扬州一带,所谓的侨置州郡也多设于此。史载江淹“起家南徐州从事”,又曾“随景素在南兖州”,“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南史》本传),上述两个侨置州在刘宋时即以京口、广陵为治所,诗人故将淮海视为自己的故乡。“蓬驱”句以蓬草自况,蓬草的飘转不定正如其无止境的游宦生涯。飘蓬的意象由来已久,而建安诗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杂诗》云:“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迥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几可作此句诗的注脚。“旌心”即心旌,语出《战国策·楚策》,意谓中心不安如悬挂的旌旗飘摇不定。“徒自悬”犹言内心的悬念不安只是自费苦心,徒劳无益。此处诗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联感叹岁月蹉跎,忧多伤身。“若华”犹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话中生长于西方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称:“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华后人也用来指时光。《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的举动,据王逸的解释,是“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楚辞章句》)。总之,都是挽留光阴之意。诗人在此感叹,光阴如逝水无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劳无谓,忧思丛集,只会使自己伤神减寿。诗的最后这种深沉的忧伤与开头的“怅然”相呼应,令读者久久回味。
那么诗人的忧伤又是因何而生的,联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难明白这种感情的内涵。他对刘景素深怀知遇之感,此时正随刘在荆州任上。荆州地处上游,为扼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刘在僚属的劝唆下图谋反叛,江淹苦谏而景素不纳。谏云:“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梁书》本传)殷鉴不远,东晋桓玄据荆州谋反即遭败亡,诗人预感到景素覆灭的下场,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后来景素移镇京口,果然兵败被杀,江淹则因受贬而幸免于难。所谓“旌心徒自悬”正表现出诗人苦谏不从的忧虑。
前人称江淹之诗“悲壮激昂”(李调元《雨村诗话》),“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刘熙载《艺概》),洵为的论。此诗前半写山河之壮伟,地势之重要,本应是拱卫中枢的屏藩,现在却酝酿着一场动乱,故后半倾诉出深沉的忧伤,其中既有身世感怀,又有国事之慨。深沉的忧思与雄峻的山河相为表里,故有悲壮之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多处化用了楚辞的意象与成语,这不光是一个修辞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与屈原的情思相通。荆州治所江陵即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时代被谗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汉北,所谓汉北即樊城一带(据林庚考证,参见其《民族诗人屈原》一文)。这和江淹所处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忧国伤时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共鸣。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为诗人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他之化用楚辞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强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芝兰桃李环围著。拥和气、浮帘幕。寿斝交飞争满酌。
一声珠串,数敲牙板,应有梁尘飞。
腰金虽重何曾觉。更看悬鱼上麟阁。不用祖洲寻灵药。
平时阴德,几人今日,额手称安乐。
万瓦冠松壁,千嶂锁云庄。故人置酒地,清夜灯烛张。
破壁挂月阙,遗笙啸风廊。妖歌倾四座,醉卧锦瑟傍。
寂寂花絮乱,匆匆莺燕忙。雍门已陈迹,馀音空绕梁。
我来久徘徊,惊呼首一昂。老僧独依然,对坐柏子香。
人不能容此嵚崎磊落之身,天尚与之发扬蹈厉之精神。
除旧布新识君意,烂烂一扬光射人。人人惊呼伯有至,昨为天盗今为厉。
海上才停妖鸟鸣,天边尚露神龙尾。神龙本自西海来,蹈海不死招魂回。
当时帝扬拥虚位,披发上诉九天阊阖呼不开。尊王攘夷平生志,联翩三杰同时起。
锦旗遥指东八州,手缚名王献天子。河鼓一将监众军,中宫匡卫罗藩臣。
此时赤手同捧日,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
下有八十三州地,满城旭彩辉红轮。乾坤整顿兵气息,光华复旦歌维新。
无端忽唱征韩议,汝辈媕阿难计事。参商水火不相能,拂衣大笑吾归矣。
归来落拓不得志,牵狗都门日游戏。鼻端出火耳后风,指天画地时聚议。
夜半拊床欲为帝,奋梃大呼投袂起。将军要问政府罪,胡驱吾辈置死地?
三千万众我同胞,忍令绞血输血税。死于饥寒死于苛政死于暴客等一死,徒死何如举大计。
一时啸聚八千人,各负长刀短铳至。赤囊传警举国惊,守险力扼熊本城。
雷池一步不得过,天纲所际难逃生。十二万军同日死,呜呼大扬遂陨地!
将军之头走千里,将军之身分五体。聚骨成山血作川,噫气为风泪如雨。
此外喑呜叱咤之声势,化为妖云为沴气。骑箕一扬复归来,狼角光芒耀天际。
吁嗟乎,丈夫不能留芳千百世,尚能贻臭亿万载。
生非柱国死非阎罗王,犹欲齰血书经化作魔王扰世界。
英雄万事期一快,不复区区计成败。长扬劝汝酒一杯,一世之雄旷世才。
溪山不自名,胜地因人有。不知今古人,梦寐相反否。
丸丸华子冈,小大俱不朽。
雨来深睡添,风过激涛泻。无计遣程悠,只此销愁惹。
北窗未有期,扁舟聊焉且。欹枕恣流中,鼓腹随康野。
青山结善邻,云霄庇广厦。寤寐矢弗谖,昼夜真不舍。
劳生叹奔驰,兹缘良艰假。时从一体变,方知万事扯。
恍惚妙玄门,于徐饶至冶。种种百年尘,于斯归砾瓦。
一卧破三春,安知春欲夏。日月尚非忧,而况浮云者。
所求思为无,先觉心欲寡。千代羲皇上,百代蒙漆下。
漠漠许神交,栩栩一臂把。葛天有遗民,惟我或是也。
苍梧云黯燕云湿,北堂燕山空掩泣。江湖漠漠山重重,高堂人远何嗟及。
忆昔前人佐真主,金戈百战开茅土。山河带砺誓始终,奸蠹潜萌中龃龉。
床前学语藐诸孤,抱向阊阖闻呱呱。天门九重不可问,十年泣血纷涟如。
饮冰齧檗老益坚,中宵抱恨常悁悁。金石可移心不改,茹苦衔哀重吁天。
精诚动天天为顾,茆土还加旧名数。金书铁券古元勋,櫜兜戟纛新开府。
圣恩重处慈恩深,玉带腰悬自循抚。古云死易立孤难,程婴杵臼犹摧残。
谁知女妇伸大义,坐令荀息生厚颜。昊天有极恩罔极,回望燕云长太息。
万里云霄行白日,八荒桃李自春风。不须更弃人间事,一转钧陶九转功。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
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
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
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
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
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缆辔踟蹰,仰顾我友。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谁谓河广,一苇可航。
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南凌长阜,北厉清渠。
仰落惊鸿,俯引渊鱼。盘于游田,其乐只且。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
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
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瀺灂,山鸟羣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天命有晋,光济万国。穆穆圣皇,文武惟则。在天斯正,在地成德。
载韬政刑,载崇礼教。我敷玄化,臻于中道。
翰墨尝托文章传,文章益重节义全。使无节义照今古,文章翰墨空婵娟。
特立独行不顾众,万世标准权亦用。吏部雄文破鬼胆,为渠唤醒西山梦。
范公相望馀千龄,人物自与皋夔并。黄素细书《伯夷颂》,白头不草《太玄经》。
一字千金价无让,虹光夜彻星斗上。夷清韩颂高平书,再拜莫作文翰想。
奸臣袭藏犹畏仰,面无生色泚流颡。珠还毡复子孙贤,我信斯文天未丧。
佳辞善书常有馀,呜呼,节义不可一日无。
孟冬日日东风狂,长淮水与风争强。层涛如山势欲立,怒潮逆上相颉颃。
大舟乱流流转急,人马蚁集骇欲僵。篙师捩柂誇好手,迎风簸浪抑且扬。
小舟径渡矜勇捷,翩如一叶凌空翔。须臾掀舞浪花里,回澜百折争低昂。
我闻夏后分四渎,百川受职皆循良。迩来洪河恣陆梁,清浊混殽隳旧防。
昨者王师扼淮口,坐制鲸鲵如犬羊。天吴罔象不敢动,河失故道谁之殃。
汉武当年塞瓠子,劳民兆乱纷抢攘。中原父子化鱼鳖,至今千里无耕桑。
我欲愬帝敕河伯,使复故道安天常。清者自清浊自浊,勿冒约束干明章。
不然帝怒速致讨,河伯戮死吁谁伤。
裂帛书离字,齐东寄旅人。可怜池上草,愁杀梦中春。
稚子饥寒色,慈闱老病身。平原虽爱客,莫更久风尘。
潦倒明湖,频年事事伤心臆。无端忽又唱骊歌,雁阵分南北。
岁暮长途作客,整行装、半肩书笈。千山雪拥,万壑云连,大江孤楫。
胜景标题,一枝锦绣江淹笔。遥空时有雁南来,凭寄双飞翼。
何日倦游燕国,赋归来、陶舆谢屐。黄莺声里,绿柳阴中,雨蓑烟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