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为感愤时事之作。全词绘景、吊古、抒情,逐层叙写,一气贯穿,自然浑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其中“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场景与“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动人游兴,让人兴奋,但却与宦途不顺的吴氏兄弟的郁闷心情不相协调,反而引出了他们的客居之愁。前两句写乌衣园及金陵城内游人如织的赏春盛事,后两句对仗工整,将此时节的美丽风景描绘得尤为绘声绘色。“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在这乌衣园内的池阁馆榭间游玩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就有我这来自江南的游客。上片结句以一问答引出自己客中游园的身份,乐尽悲续,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郁闷之情贯穿全篇。“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语出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直须抖擞尘埃”句。“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此二句将怀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英雄业绩俱已成为过眼烟云,又不禁心生悲凉。这两句把这种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感情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故作反语,表现自己济时报国的“英雄”事业难以实现的悲愤。这正言若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词的感情更显沉郁凄劲。
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诼弗展开。含蕴深远。颇耐人寻昧。笔调洒脱凝重,与辛词风格相近。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寒食、清明两节期间,当时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与其兄吴渊同游乌衣园,遂有此作。
维泽有蒲,其叶濡濡。谁无父母,恫我独孤。旻天不矜,鲜民卒痛。
我罪实吁,父母何辜?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陨弗越。
人有父母,如玄如黄。覆之载之,不遐有伤。陟彼崇丘,言采其葛。
望父不见,忧心如割。陟彼重阜,于以望母。不见母兮,忧心如炙。
相彼虎虽,亦各有从。矧伊人矣,罹此鞠凶。啼彼中林,爰有哺鸟。
恫我人斯,云何其瘏。父兮见儿,孩笑咿咿。晨兴未炊,早念其饥。
母兮见儿,孩笑欢欢。草虫宵鸣,早念其寒。既髫既髧,綵衣有菼。
父携母将,如琬如琰。出则睹之,入则抚之。行有隉扤,式超负之。
中园有橘,离离其实。人无父母,曷其有卒。中园有梨,其实离离。
人无父母,生也何为?川水东流,苍天悠悠。恫我鲜民,不知其尤。
空山冥冥,离禽夜鸣。恫我鲜民,曷为其生?
浩浩沧溟波,萧萧枫树林。凉飙一夕至,岁序已骎寻。
苕荣委金令,和响收阳禽。出闻蟪蛄鸣,入听蟋蟀吟。
顾瞻陇坂上,白露忽已深。触物易为感,忧人怆悲襟。
万恨痛在目,辀张间辰参。愤切深情恸,忧思谁可任。
往者长已矣,来者方自今。悠悠宇宙间,谁为相知心。
四十男儿报主身,时艰安得避风尘。功成自有抽簪日,且借青山与故人。
又插茱萸节序新,故乡回首怅风尘。江山望远穷千里,兄弟登高少一人。
好景依然同去岁,归期相约在明春。南来屈指重携手,菊酒同倾介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