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天半楼台,月华未上先箫鼓。瘦腰无计避春愁,也逐歌尘去。
迤逦欢游细数。试霞灯、谁家院宇。长陵小市,帘影钗光,一宵春聚。
绛蜡销迟,锦街夜色澄香雾。好游还有未归人,冷索梅边句。
闲却西园俊侣。傍阑干、深杯自语。东风醉后,梦转瑶京,银花千树。
黑海惊涛大小洋,草鸡亲手辟洪荒。一重苦雾一重瘴,人在腥风蜑雨乡。
朝来风雨。暮来风雨。怎禁它、朝朝暮暮。花事阑珊,怪春已、暗抛人去。
更无方、留将春住。
莺儿慵语。燕儿慵舞。冷清清、绿阴庭户。明岁花时,知人在、天涯何处。
待重来、花还知否。
驾前双白鹤,日日候朝回。自送銮舆去,经今更不来。
文物宁堪老辈看,十年风雨不胜寒。史无前例唯馀烬,诗有离忧始可观。
已似沉沉将偃草,却开淡淡未锄兰。读君玉佩琼琚句,愧乏佳篇感且叹。
清溪道士何所之,有客担簦溪水湄。吾亦东堂坦吾腹,仰淑谏议酬吾私。
此时门墙二三子,循循雅饬仍偲偲。大夫持铎梁州去,踰河蹈海纷多岐。
彭君索居寡俦侣,穿杨屡蹶心凄其。天王赫怒事征讨,助边小试勋名奇。
成均卒业历年所,一官远授鄱之涯。铜章墨绶赞名郡,莲幕风清行采诗。
高堂日暮泣相送,但道儿归不可迟。春去秋来衣未改,一笑登堂乡井疑。
太守欲留留不住,百姓攀车车已驰。俸钱可数恰五日,宦囊惟有商山芝。
我亦鄱产贺未得,相见惟言禄可辞。东堂旧游星欲曙,秋高见菊聊追随。
嗟吁彭君不可羁,天留一脉尊其师。
赤城古洞天,彤霞照山谷。烂烂九光垂,馀辉借草木。
伊予有痼疾,企望常不足。待与马练师,耘芝灌松竹。
画派兼收南北宗,别开境界妙清空。诗人各有千秋想,岂必衡量白石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