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不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不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不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不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滁州信至诧双石,云初得自菱水滨。长篇称夸语险绝,欲使来者不复言。
画图突兀亦颇怪,张之屋壁惊心魂。麒麟才生头角异,混沌虽死窍凿存。
琅邪之郡偏且僻,得石固可骇众观。予尝飞帆入震泽,穷探异境登龟鼋。
居民百户石为业,日夜采琢山不贫。山前森列战白浪,犹似万百铁马群。
雨昏浪打岁月古,千株万穴僵复奔。自嗟才力本衰弱,安敢抵敌为之文。
况兹出产极易致,乡俗见惯不甚尊。彼以至少合贵重,胡为久弃如隐沦。
偶逢积识见奖拔,众目今乃称奇珍。百人拥持大车载,城市观走风涛翻。
立于新亭面幽谷,共为澡刷泥沙痕。凉泉下照嘉树阴,翠影澄澹留烟云。
褒以篇章绘缣素,积岁汨没一旦伸。苟非高贤独赏激,终古弃卧于穷津。
世人爱憎逐兴废,使我吟叹伤精神。
香火岁时祭,湖水似臣心。清流不断,千年姓字列东林。
未了生前遗憾,岂是先生力薄,无计破群阴。固有浩然气,天地是知音。
二百载,方寸石,竟难沈。人间万事,忧喜得失古犹今。
天道好还之理,旧物完璞不损,四字抵千金。永锡子孙福,世守此规箴。
太湖西来天目源,七十二溪波涛奔。震荡有时溢原野,未闻浩瀚迷乾坤。
五月稻秧齐插莳,三旬霖雨水澎濞。方忧漏天移泽国,忽骇狂澜卷平地。
飓风猛发神鬼愁,火龙掷火驱潮头。漂砂礐石失垠岸,发屋拔树蟠蛟虬。
声如列缺斗霹雳,势如共工倾不周。乘陵城郭塔欲倒,千庐万灶皆洪流。
巨浪翻腾高屋过,大鱼拨剌平衢游。更怜人畜死无数,浮轊塞港漂难求。
百岁老翁惊叹久,此灾《邑志》从未有。乘船入市何足云,地轴翻天浸星斗。
我时惶遽无窜逃,急上高楼守篓薮。竟日鱼釜无炊烟,浇愁何处沽村酒。
变不虚生岂偶然,抚时感事心欲呕。盛朝蠲赈久不闻,长吏敲搒肯停否。
欲诉真宰天茫茫,九关虎豹狰狞守。吁嗟苍生尔奈何,但见号咷走童叟。
岁序匆匆,又是清明时候。野棠花落,小院闲清昼。
芹泥润浦,燕子归来未久。暖烟微雨,似无还有。
抚景伤情,怕近云窗月牖。恨心难诉,郁怀如病酒。
倦思无聊,新句绿笺吟就。东风悄立,暗成消魂。
养蚕如养儿,饥饱谨护视。蚕饥蚕娘愁,蚕饱蚕娘喜。
朝采桑,暮采桑,日晡未食鸣饥肠。侬食不饱犹自可,蚕若饥时愁煞我。
典却青布裙,买取绿桑叶。絮祷马头娘,愿蚕食努力。
蚕腹日饱蚕身肥,吐丝盈箔光辉辉。用织机中锦,为谁身上衣。
卖新丝,粜新谷,全家饱暖出蚕腹,那惜经旬废膏沐。
养蚕养蚕辛苦多,今年蚕事定如何?几多大道青楼女,裁剪歌衫要绮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