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不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不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不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不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京华行渐近,喜色上愁颜。风定舟初稳,天清水自閒。
披衣当暖日,散发对青山。去去知何日,游人重此还。
来从海上,向兰闺分授,绿窗群彦。研亦如人诗骨秀,斫就玲珑圆转。
石髓坳中,墨云堆里,眉月弯弯现。琴边奁畔,供它书破裙练。
无奈尘梦难长,昙花易散,流落琼瑶片。屈指升沉经几度,又被锦囊收检。
八载摩挲,一规珍重,运腕临摹遍。愧侬鸦管,有缘亦预评点。
山獐野獾皮生剥,翻面纫成衣倒著。四肢无缝上蒙头,似人非人形状恶。
渡口喧呼水鬼来,大小淩河冰始开。舟船未动车马怯,临流欲渡空徘徊。
是时水鬼真得力,百十为群蹲岸侧。踏冰泅水不知寒,性命一钱都不值。
辕驹脱鞔先牵过,车中客子仍坚坐。非关大雅妙扶轮,横截中流不颠簸。
行人蜷足升肩头,鬼能作马兼作牛。百物如山行李重,东西驮运何时休。
波声湱湱杂邪许,冰块如刀两骭苦。谁怜入冰冻如龟,只怪索钱横似虎。
索钱畀钱那厌多,但愁中渡挤入河。轻装细服汾西贾,苦说终朝不得过。
忽看一骑红缨到,群鬼攒眉息呼噪。官差护送敢稍迟,止有鞭笞无赏犒。
吁嗟乎河干鬼哭声悲辛,得钱送君君莫嗔。城中官署需规费,水鬼原来是土人。
咏絮闺中秀。记三珠、高堂亲付,上头时候。双股珑璁寒灯里,常伴深宵刺绣。
早共诩、秦徐嘉耦。闽峤滇池千万里,忽吠蓝风猛鲸鲵吼。
重有恨,忍回首。
飞蓬镜里容消瘦。怪无端、燕归何处,伤心如疚。仿佛梦魂寻亲去,坠向洲前曾否。
叹笔砚疏来已久。一字吟成和一泪,想行行点点沾衣透。
宝此卷,等琼玖。
郁郁盆中松,矫矫当风舞。叶叶相承接,枝枝相拄,青阳发群萌,葱茜自媚妩。
以彼干霄姿,甘此玩好伍。灌溉岂不勤,涓滴泽已溥。
焉知生性漓,憔悴气莫吐。深山有孤根,夜夜㖃雷雨。
上枝巢鸾凰,下枝卧虬虎。神物遇有时,那许问斤斧。
岿然七庙尊,丹雘作梁柱。陋彼盆中质,终年依浅土。
斩伐虽无忧,尺寸安足补。托根良独难,弃置等灌莽。
躁进与晚成,岂不在自取。
湘帘才捲晓风轻。芳径嫩寒生。绿窗人起铢衣薄,倚妆阁、无限幽情。
金粟正开,和烟带露,剪取一枝馨。
蛮环雅制最玲珑,巧样更翻新。攒成宝钿馀香沁,恰相称、斜插鬟云。
点上湿萤,飞来瘦蝶,秋思十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