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若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这种声音有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之感,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由于山峦叠嶂,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
纷纷薄俗事轻唇,自喜衰年德有邻。危世孤儿华发母,归舟百里碧波春。
不因噬指感怀切,肯学呕心搜句新。娱舞慈庭应细说,丹山笋蕨正宜人。
避风孱羽,投老皋桥市。流浪廿年踪,濯春波、故情纨绮。
樵风吟伴,长负隔篱杯。珍重波。觅枝巢,分席闲鸥喜。
尘樊海角,削迹疑无地。独树老夫家,谱红梅、艳题难继。
压天霜霰,憔悴旧山心。三亩宅,五湖帆,怕说菟裘计。
拂溪藤香润,缄翠墨、寄深情。忆月满箫台,春回炎海,驿骑宵征。
相思顿成春梦,恰方州、接武叙前盟。愧我弓刀分倅,多君案牍劳形。
佳声。宾佐喜逢迎。曹局赖经营。更尊俎谭谐,风襟清旷,逸思纵横。
正好相依晚岁,忽欢传、梅菊已交承。粗喜分携不远,春来把酒江城。
知白全资守黑功,一花便与万花同。要知玉兔翻身处,春满乾坤六六宫。
君家仲连不帝秦,风高七国推奇人。后来鱼头老参政,立朝蹇谔称直臣。
君生自顾非录录,肝胆照人炯双目。读书养气四十年,鹤立鸡群迈流俗。
国家正逢全盛时,朋侪尊酒但论诗。惟君忧深且思远,抱膝长吟多叹咨。
前年烽火连京口,银山铁瓮无人守。半壁东南几劫灰,空城往往无鸡狗。
君为死者表忠贞,三公哀诔昭精诚。君为生者激义勇,功罪分明见者悚。
书生一言何重轻,谈言微中四海倾。补偏救弊元气足,鞭箠自足驱长鲸。
我昔逢君建康道,扪虱而谈见怀抱。我今访君黄河边,闻鸡起舞心如捣。
乾坤虽大意气孤,杞人之忧何其愚。我谓其愚不可及,终看轶足驰天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