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
一剑南来说曳裾,铗声早怨出无舆。粉曹回忆冯唐节,油幕閒誇阮瑀书。
应悔鹤翎先自剪,翻怜鸡肘转成虚。烟霞清供难分寄,恐尔蓬心尚未除。
城头北望晚山逢,久对悠然净俗胸。泉石情因深色见,烟霞癖与素心封。
积云每见堆双洞,新月时来照一峰。十里幽光难可即,千秋苍质自为容。
乡关重见慰馀年,踉蹡迎门喜欲颠。先遣好诗陈曲折,更搜馀论尽中边。
尚勤药石论臣佐,莫向杯觞近圣贤。杜口不言穷达事,知君客疾不难痊。
心平穷富恐欺天,面有阴功盖有年。归去青山仁者乐,秘来丹诀老而传。
尚医冗食渠百辈,公论共推君十全。技道精微仍远引,就非轻举亦几仙。
久困南辕许乞休,编芦架屋小于舟。连朝细雨檐头注,搅得春愁万斛流。
桐庐江中秋水清,富春山中秋月明。钓竿千尺无恙在,持竿我欲从先生。
先生岂是傲当世,鄙夫患失滔滔是。狂澜既倒挽之回,持报故人惟此尔。
衮衣不博一羊裘,事往台空江自流。遂令千古重名节,于乎先生真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