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贫病见交情,殷勤问死生。倒衣迎五马,空巷看双旌。
聚泛杯中月,分班地上荆。悲吟追往事,感咽气峥嵘。
虎将承恩出九重,紫泥封带御香浓。离筵济济都门酒,征马萧萧别路风。
雄镇行看沧海近,归旌遥指岱山崇。太平分阃浑閒事,万里封侯慷慨中。
尊开玉树友如云,此夜奎星似有分。愧我坐茅徒奋武,诸公视草并能文。
飞觞花下诗随就,击剑尊前酒易醺。不有李生排闼入,鸿门谁识后将军。
老夫暮倚襟江楼,青山西来当屋头。白云洗空凉雨过,明月不随银汉流。
槐里弟兄交有道,季方更比元方好。敲门蹋月夜相过,玉树清风满怀抱。
笑呼麻姑青玉浆,仰天邀月月在觞。须臾各饮数十月,月复挂在天中央。
伯也尊前重告别,明日放舟东入浙。我身愿为帆上云,我心愿作杯中月。
云随帆去不相离,月落杯中时见之。画舫西湖载歌舞,荷花杨柳总相思。
老我不归今四夏,近闻湖上多清暇。竹雪能临内史书,武唐解写王维画。
故人东老最工诗,兴绕南枝与北枝。若见诸贤烦问讯,梁园词客待多时。
忆年时,对金盘簇燕,良久隔天涯。燕树凄迷,蒿久迢遰。
缄札空写相思。那曾料、今年春好,把吟袂,刚及看梅期。
佛火青边,夕阳红际,携手同归。归去更劳投辖,又吟朋远迓,芳酒同持。
新月当阶,华灯欲试,堪悲昨岁伤离。便堪傲,幽吟杜老,望西蜀、空寄草诗。
举哀对尊前剧谈,却忘归迟。
南溟毒沫驱潜鳄,跳浪扬鬐霾漠漠。夜半星飞白羽来,腥风吹断海门钥。
海门岩邑小如罂,枕山砥澜六鳌擎。五千犀铠濯龙鳞,期门万骑簇饶钲。
谁柄长竿惊一蹶,钩沈饵冷逐波月。天堑不戒突艨艟,孤壁烟寒炊鼠骨。
太阴压营城头流,残角无声听泣鸺。将军碧血淬吴钩,饥乌日晏栖骷髅。
秋老重泉气未衄,灵旗偃偃长蛇腹。魂招不来马革枯,酸心北向啾啾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