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也是一篇追忆往事,感怀身世的作品。前两句点明雨夜的场景,诗人由此对雨生愁;后两句写诗人十年飘泊之恨,在旅夜灯前,随雨齐来,体现了诗人凄苦、孤愤的情绪。全诗情景交融,不用典,不雕琢,纯用白描,使惆怅自怜的情绪溢于言外。
开篇两句,诗人先从室外大范围布景,由天空而地面。古人论诗,认为“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可以“互藏其宅”。此诗前两句景物描写,正是这种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例证所写景物既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又由于被诗人注入了自己的心境和感情,经过情绪的酝酿和处理,能够渲染出一种浓重、压抑的气氛,对于表现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的孤愤悲苦心态,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特别是“暗结愁”三字,看似写景,实则已是在写诗人自己,正是“托物言志”了。
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彼时彼地的独特感受。笔锋一转,由室外而室内,从寥廓的自然景象而回到了诗人自身。窗外漆如墨,室内一孤灯,这是室外与室内之对比,从而引出了诗人自身的感慨。诗人曾经的坎坷遭遇,经过雨夜这一特定的情景的触发,已经桩桩件件“到心头”,此处有着凄苦、孤愤情绪,诗人怀想、咀嚼、总结、反思,其中况味,诗人只能独自品尝。
这首七绝谋篇布局,先天空而后地面,先室外而后室内,以“半夜灯前”和“月华星彩”对照,“一时”和十年”呼应,时间空间,错落有致,构成一种俯仰开合、百感苍茫的情思和意境,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全诗写景抒情,从头到尾不着一点亮色,也正反映了作者的这种悲苦心境。
相逢相别思悠悠,越水吴山烂漫游。时事难言聊对酒,长安在望漫登楼。
百年春梦蕉中鹿,万里秋风海上鸥。不尽平生相许意,白头频把旧吴钩。
我阅丘中石,?屃特见此。天不生廉隅,荡矣若加砥。
但嫌色相在,雨洗常出紫。坦坦宜坐人,喻千溢其美。
未如清凉达,所容不拘几。可拔岂万年,菱溪笑穿市。
夫差墓其侧,恃固乃经始。小类莫试剑,脆裂傍可耻。
夜夜晒明月,玩弄少客喜。我来发豪吟,鹤涧应流水。
初凭石乘兴,亦半因月起。百年择一胜,颇与赤璧比。
有石无此月,其游亦漫矣。有月更有石,有诗兼称耳。
下里和者多,声韵妙依倚。胸中各磊隗,争出言句里。
何当拉诸君,我亦补芒履。明年待中秋,石游更堪拟。
长安高城,层楼亭亭。干云四起,上贯天庭。蜉蝣何整,行如军征。
蟋蟀何感,中夜哀鸣。蚍蜉愉乐,粲粲其荣。寤寐念之,谁知我情。
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昔君与我,如影如形。
何意一去,心如流星。昔君与我,两心相结。何意今日,忽然两绝。
清晨入廛郭,闾巷溢车马。驺哄喧市尘,茫洋万人海。
父老里中旧,殷勤共迎迓。亦有诸弟昆,更互陪语坐。
世故论万端,喧哇杂碎琐。大要在功利,馀一无所解。
勉强相酬酢,意会无不可。但念道不同,语久若聋哑。
不如返吾庐,世有谁知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