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新城”暗示此地最近就有过拉锯式的争夺,城池随坏随筑。此联开首即点出“古戍”题目,并用对仗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颔联则用想象抒写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横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内,还没有一块土地恢复农事。“虎豹”指割据的群雄。“未桑麻”指人民不能从事生产。
颈联则实写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旷使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云与衰草相接;江面空荡荡的,只看见岸边白雪覆盖不匀露出来的沙滩。向读者展现一个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哪里去了呢?二、三两联一虚一实,写出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战火纷飞,万物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之力毕竟是顽强的,严冬过后一定还是春天。
所以尾联说:在这一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中,仍不时可见野火烧不尽的腊梅花,从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机不正是未来的希望么?结尾表示作者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现充满信心。
诗中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诗人应朱元璋征召以后,感其厚遇,竭忠尽智,很有作为,曾使朱明政权几度转危为安并最终统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实现了作者“四海合一,万民乐业”的理想。
有田可食,惰者不耕。惰者不耕,三年而荒。三年而荒,三月治之。
破土得绿,微有生机。东家贫儿,上山拾栗。母病失炊,无忧晚食。
西家贫女,携兰种香。眉有怨色,怨春不长。贫儿贫女,各有心绪。
虽日见之,难相告语。寄语惰者,力不恃人。以力恃人,自弃其身。
晓上黄金台,夕登潭柘山。白云何油油,下覆雁门关。
爱君此行为君羡,白头阿母今相见。我身欲飞无两翼,杳杳风尘隔畿甸。
君家堂前二古松,枝柯偃蹇如虬龙。南窗恰对梅花坞,西牗全当天井峰。
伯川之水旧姓吴,川上山形列画图。昔称让国今称孝,乃有地曹钱大夫。
大夫今为返哺乌,登堂寿亲亲不孤。弃官就养人所无,谁言大夫已矣乎,古来廊庙须江湖。
画鸭香心暖。倚黄昏、岁残时序,漏长檠短。官阁梅花开犹未,吹破一枝羌管。
念独夜、清尊谁款。弹指春光天街近,渐东风、飏得红尘软。
吟拥鼻,数声缓。
金梁此夕啼鸦怨。黯消凝、旧山图画,不堪重展。烟梦凄迷无寻处,多事彩云吹断。
算顾曲、心情都倦。唤起青鸾归飞去,看樊楼、十二珠帘卷。
千里外,寄愁远。
延伫长安陌,宫阙富逶迤。金张侈甲第,卫霍列钟彝。
笙歌恣游猎,佳冶艳芳姿。千金遑自惜,饮博相追随。
罗绮遍衢巷,驺御满江陂。秀美王家子,疏豪世禄儿。
空囊从所好,罄产亦奚辞。荣华有代谢,势位竟盈亏。
回首惟尘迹,欢娱徒暂为。无令叹世者,啧啧动吁戏。
墙根数席地,聊尔遣耘治。年丰菜亦熟,采掇斯及时。
拔葵愧公仪,学圃非樊迟。幸逃肉食鄙,用补囊粟饥。
苍苍山中桂,团团霜露色。霜露一何紧,桂枝生自直。
橘柚在南国,因君为羽翼。谬蒙圣主私,托身文墨职。
丹彩既已过,敢不自雕饰。华月照芳池,列坐金殿侧。
微臣固受赐,鸿恩良未测。
苍茫吴楚会,纵横淮坂流。春冰未泮渚,芳杜已生洲。
扬旌朱楼前,张猎青山幽。献功效大已,亦致公子裘。
消摇足为乐,何嗟晚不侯。
林峦蕴重溟,薜荔开三径。云石郁参差,虹桥跨深靓。
回轩绿波激,孤屿丹霞映。绯烟结疏绮,流云漾清镜。
鸥来掠藻翻,鯈起穿蒲泳。碧梧含风吟,翠竹捎烟劲。
缅彼丘中人,挥觞发鸾咏。去留本无机,飞跃任真性。
濯缨頫流泉,晞发攀悬磴。呼鹤忆仙游,钓鳌发奇兴。
降墀浩唱生,深谷跫音应。驻此俨蓬壶,翛然谢嚣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