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异种初从弟子栽,东家宰木郁泉台。谁知当日勤封植,只作人间手板材。
早岁脩辞拟草玄,中年探赜强知天。尔来懒慢太无似,只有楞伽堆案前。
一宵风雨。将小窗曙色,朦胧勒住。惊起数声啼鸟,多在碧烟深重处。
肥绿欺人,瘦红欲尽,流水无情向南浦。红药多憨,翠胎未吐,还遣花期误。
问春拟向何方去。怕芳草天涯,萋萋非故。记得年时踏青路。
燕子重来,梦里楼高,望迷烟树。桃叶难凭,流莺不管,自绾柳丝低诉。
若非云游到渼陂。争知此处隐瑶池。人人怪我不留题。
壁上珠玑碑上玉,交光灿烂有馀辉。何须马钰再吟诗。
碧树城西,乌皮几上,脱帽群呼小友。落拓周郎,顾曲时时载酒。
记昨年、雪藕初尝,又今年、霜柑暂剖。想书仓、腹笥便便,中原鞭弭吾何有。
平津东阁如云,扫六朝金粉,才华八斗。炊熟胡麻,又斸花间杞枸。
红尘里、几堆皂帽,真江畔,一湾春柳。向雪滩、钓叟呼余,余日如君否。
汾流浥余润,霜菊满秋香。酿成一堂和气,来荐老人觞。
七十人生稀有,况复年逾八十,饮啖日康强。肮脏欲谁与,赵壹倚门旁。
颊浮丹,瞳点漆,鬓如霜。平生阴有神相,特为表刚肠。
世事语来无味,只有读书一念,老矣不能忘。九老更添一,图画见高堂。
动中不动为真戒,真定方能合祖宗。慧既升腾周法界,情缘妄幻悉消镕。
棠溪出精金,百鍊无馀滓。铸得芙蓉剑,灵辉若秋水。
陆可断兕犀,阴亦惊神鬼。照物双影寒,中霄灵气紫。
有时风雨至,欲作龙蛇起。海酒与陵肉,宝烛延奇士。
酣饮取传观,英图各相视。吐气成虹蜺,将平不平事。
大笑荆轲辈,卒如儿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