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借用西汉文帝时缇萦上书的事迹,表达了对诸子不肖使自己受到牵累的哀伤与无奈, 同时也流露出能够因圣主明君发动恻隐之心而获得宽宥的微茫期许。该诗叙事凝练,语言质朴;全诗中遣字用韵融入声韵理论,偶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平声。该用韵方式为后人写古诗效法,也接近唐律诗用韵方式。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开首两句,是第一部分。简短捷说。追叙肉刑起始,以引出太仓令将受肉刑一事。这两句,类似全诗的“引子”,却暗含着对肉刑的谴责。意思是说,夏禹、商汤、周文王等三王的仁德之治,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淡薄了,后来就使用起了肉刑。赞“三王”之道用“德”,那么“用肉刑”者自是不德。作者对残暴肉刑的谴责,对仁德之政的向往,就尽在这两句中了。
由“太仓令有罪”至“恻然感至情”,是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叙述缇萦之父获罪,缇萦上书救父,汉文帝深受感动的历史故事。
在这部分中,诗人先用四句,来写齐太仓令淳于意获罪,将被递解长安受刑,以及他自恨没有男儿,到危急之时深感孤独无援的悲痛。再用四句,来写幼女缇萦伤于父亲“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指危急时无可用之人)”的话,伤于父亲的命运,想到古歌《鸡鸣》中那“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的诗句,于是随父至京,“诣阙下(即到宫阙之下)”上书朝廷,“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接下来两句“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是渲染缇萦的为父心忧和上书之言,足以使天地折裂,晨风为之传颂。其悲壮之言行,足以感天动地。果然,连皇帝也被感动了。这两部分的末两句,“圣汉孝文帝,侧然感至情”,就是写汉文帝被他那孝父至情所感动,顿生恻隐怜悯之情。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缇萦,身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竟敢伏阙上书,甘愿没身为婢以赎父罪,并且希望废止肉刑而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其情可悯,其见甚明,其行亦悲壮矣。
因而,诗人在最后一部分,用两句,将她的言行与男子作比道:“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以“百男”与一女作比,本身已见出高下之势:百男竟“不如”一女,则更见出此女子的不同凡俗。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强比,将他对这奇女子的敬佩和盛赞之情,以及对“百男”的轻蔑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该诗有两点需要说及。一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班固能以“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态度,来歌颂一个奇女子,已属难能可贵。二是,此诗虽仅老实叙事,缺乏文采和形象性,但它毕竟是有文献可考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那种初学者的质朴和幼稚是情有可原的,而作者那种敢于实践新诗体的精神,也是可贵的。
繁华地,王孙富贵。玳瑁筵开,下朝无事。压红茵,凤舞黄金翅。
玉立纤腰,一片揭天歌吹。满目绮罗珠翠,和风淡荡,偷散沈檀气。
堪判醉,韶光正媚。折尽牡丹,艳迷人意。纵金张许史应难比,贪恋欢娱,不觉金乌西坠。
还惜会难别易,金船更劝,勒住花骢辔。
召伯蔽芾余甘棠,咏歌千载流芬芳。今之王翁古召伯,三吴有棠仅十霜,其荫已足笼丘冈。
上有一双白头鸟,相与宛转啼春阳。问谁者图吴周昉,拟借诗史献寿昌。
此物虽微感星气,不与凡鸟同摧藏。百舌能见谗,要自非我匹。
凤皇故自尊,竹实非我食。安期东海枣已丹,王母西池桃更碧。
白头鸟,不足招,召伯之棠,不足栽。王翁兮王翁,且偕樊夫人,共登旸湖之上,超然拍手呼鸾叩月窟,是时金粟丛丛开。
桂浆吸罢不饥渴,揽辔下仪娄江隈。娄江父老俱白头,依依棠树傍,跪称万年杯。
王翁不乐胡为哉。
桓桓邝将军,号令甚严肃。荒村人夜行,空谷鬼昼哭。
风霆无留滞,迅若置邮速。昨日归牵牛,推恩及茅屋。
江汉可游河可泳,涉卬已入诗人咏。何人绘此思原图,直欲源流接清近。
嗟哉宗法久已湮,服属终缌亲已尽。礼亡世远情益疏,骨肉沦胥相诟病。
吾身而上幸可推,百世犹能系其胤。昔人敦义致所思,岂但拘拘传谱引。
是图命意良有然,一览令人发深省。名门德业世所钦,圭组蝉联互辉映。
都官清节死不渝,祀事孔时官守谨。舒王虽贵魄已沉,卮酒无人酹松影。
我诗浅陋不成章,要与水山相久永。
红藕池塘,绿杨庭院,昼永人闲。风露香清,烟波梦远,脉脉凭栏。
望中无限云山。何处听、珊珊佩环。渺渺予怀,盈盈秋水,凌乱高寒。
真州渔父艇十尺,日月维舟汀草碧。看尽江南一片山,往来只在菰芦间。
短布为衾瓮作枕,卧对桃花万株锦。笙歌响静罗绮间,明月当头举杯饮。
渔父十年江上渔,江上渔人识面疏。有时得鱼还自放,心同流水归空虚。
西湖续会许相从,闺阁咸钦大雅宗。我岂能诗惭画虎,人言此老好真龙。
竹声当牖凉三径,云气深潭幻一峰。未得追随女都讲,春愁偏欲恼吴侬。

